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06 23:55:11
你也許不知道,目前在地球上空環繞的商業衛星,有“吉林一號”“齊魯星座”“北京一號”“瀟湘一號”“河南一號”,也有“泉城一號”“珠海一號”“佛山一號”“天府星座”……從衛星命名上看,透出一絲“圈地戰”的味道。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眉山天府新區
夜幕蒼穹,繁星點點。
你或許會用手指著那些星星,很浪漫地告訴身邊的TA:那是大熊星座,這是仙后座,還有半人馬座、獵犬座、天琴座……觀星,是人類對宇宙最原始的窺探。
肉眼能看見的星座,是跋涉了億萬光年的恒星之光。而不容易被看見的“星座”——人造衛星,近年來則呈現指數級增長。
近日,城叔參加了四川省眉山市的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大會。這是一座位于西部省份的地級市,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0萬、GDP為1600多億、財政收入150多億,已經擁有了十顆屬于自己的衛星。
爭奪太空軌道資源,過去一直是大國角力的場域。我們熱烈地討論著馬斯克“星鏈”計劃成功或失敗,卻少有人注意到國內發射商業衛星的熱潮,已經蔓延到了城市。
你也許不知道,目前在地球上空環繞的商業衛星,有“吉林一號”“齊魯星座”“北京一號”“瀟湘一號”“河南一號”,也有“泉城一號”“珠海一號”“佛山一號”“天府星座”……從衛星命名上看,透出一絲“圈地戰”的味道。
人造衛星之所以頻繁出現以國內省、市開頭的名字,而不是過去熟知的“東方紅”“風云”“北斗”等系列,還得從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說起。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4年11月27日是第一個重要的放開節點?!秶鴦赵宏P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發布,被業內稱為“60號文件”。從此,民間資本被明確鼓勵進入航天領域。諸如長光衛星、歐比特等企業,也是在文件發布前后切入衛星產業,雷軍、李書福等投資大佬也開始入局。
五年多后,2020年4月20日,民營航天迎來第二個重大轉折點——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范圍,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地方政府開始密集發布衛星產業扶持政策。
曾經“萬人一桿槍”的航天事業,完成0到1的突破之后,1到100的商業市場,交由民營資本接棒。正是這幾年,離地數十萬米的高空,多了很多由國人發射的商業衛星。
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告訴城叔,從數量來看,目前美國在軌衛星大概是4000多顆,中國在軌衛星大概有700多顆,位居世界第二。“我國的衛星中,超過一半是商業遙感衛星,占據著我國衛星數量的主導地位。”他說。
衛星遙感是主流對地觀測手段 資料來源: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中金公司研究部
就是這些商業遙感衛星,有的被打上了“地域印記”。
以“珠海一號”衛星星座為例,星座的發射、運營方是歐比特,實控人為珠海國資委,官方介紹“珠海一號”是“國內第一個純民營企業投資的商業衛星星座”。“之所以命名為‘珠海’,有兩方面原因。”歐比特董事、常務副總經理蔣曉華對城叔解釋,一方面是公司地址就在珠海,另一方面“發一個以城市命名的衛星,也更容易得到城市的支持和關注”。
站在企業角度,以省份或城市冠名,是商業航天企業對享受所在城市產業政策或直接投資的一種回饋。
換成城市角度,“如果自己發射衛星,那么就掌握了主動權”。在童慶禧看來,信息共享還是業內一大阻礙,城市在推進衛星互聯網建設過程中,要想應用到衛星觀測數據,如果采買別人的衛星資源,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如果傳輸不及時、獲取不直接,那就只能被動等待。
所以,從現階段來看,城市獨立發射衛星,能夠更好地推進衛星互聯網與城市其他地面基礎設施構成有機整體,更加適應地方推進“新基建”建設的需求。
與此同時,在航天事業長期由國家主導的思維定勢下,當城市開始擁有自己的人造衛星,總給外界一種“很厲害”的感覺。順勢之下,也為地方培育衛星產業造起了聲勢。
就在上述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大會上,以眉山成功發射10顆衛星、組建我國首個以智慧城市為主題的衛星星座為契機,眉山天府新區推出支持衛星應用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的關注。
童慶禧提到,中國的商業遙感衛星發展正處于“蓬勃開花”的階段,不管是發射星座也好,建設地面接收站、處理中心也好,地方愿意去投入發展自己的技術、擁有自己的衛星,都是高速發展階段的一種表現。
制造、發射一顆商業遙感衛星的成本,可以控制在千萬元上下,在軌運行的壽命大概三、五年;再加上低軌衛星單星覆蓋的時空范圍有限,需要足夠的數量才能“組網”,進而提供能被利用的數據資源。
比如,“吉林一號”計劃以138顆衛星組網,“天府星座”一期也計劃發射14顆衛星。這就意味著,組建商業遙感衛星星座需要不小的開銷。
“吉林一號”衛星拍攝的農田景色 圖片來源:新華社
當價值不菲的商業遙感衛星競相上天,要成為城市在天上的“眼睛”,數據獲取之后如何應用是關鍵所在,“錢要花在刀刃上,要把每顆衛星用好”。
“利用好”是理想,“沒用好”是現實。
國際著名測繪遙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提到“遙感數據既多又少”的問題。
國家此前投入了海洋、環境等衛星系統,形成了全國層面對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減災應急等方面的基本數據采集,但受到在軌衛星數量、遙感質量等限制,數據不夠“鮮活”、不夠精準,以及傳回地面的數據沒有用戶、沒有加工等因素,很難滿足地方多元化、差異化的應用需求,導致“數據很多,多得用不過來;數據又少,少得不夠用”。
采訪中,李德仁非常強調遙感數據的“快、準、靈”,他所主持完成的遙感衛星系統,也是致力于實現全球范圍遙感數據從獲取到應用終端的分鐘級快、準、靈服務。當技術實現了創新突破,才進一步奠定遙感衛星數據被應用的基石。
一條航天產業鏈,從上游研制、發射,到下游運營、應用,由許許多多環節共同構成。上游的制造、發射需要巨大的投入,50%-80%的產業價值則產生于下游的數據應用——具體可細分為通信、導航、遙感應用等,幾乎每一個環節,都能創造千億級別的市場。
北斗導航衛星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城叔注意到,一些省市開始明確提出在應用端發力。
比如,福建在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衛星應用是重點打造的千億產業集群之一;布局了“吉林一號”的吉林更是提出,加速布局以衛星遙感、通信、導航應用為核心的衛星應用產業鏈,打造全球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系統;云南、河南也明確提到“推動應用產業的發展”。
眉山天府新區發布的規劃與政策,也是圍繞衛星的“應用產業”展開:若企業的衛星應用產品有實際銷售額的,按5%予以獎勵;若企業創新出新的應用場景,給予一次性10萬元獎勵;若企業運營衛星數據產生增值服務,也設置了對應的獎勵標準。眉山天府新區提出,“到2025年要成為全國知名的‘遙感應用創新城市’”。
相比過去“布局衛星互聯網”的籠統提法,地方更加清晰了發力衛星產業的思路與重點。
搶先布局未來產業,是眼下很多城市打造現代產業體系的必選項。衛星應用產業,正是國家重點培育的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之一。
衛星互聯網的產業鏈很長,地方布局一個衛星應用產業,會牽涉到上下游的全鏈條要素,包括發射資源、數據存儲、分析與應用等等。
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遙感技術研究所所長葛大慶此前分析過:
“通過衛星產業基地聚集、集群,在地方的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接替原有的產業形成新的發展領域,這對于提升城市影響力,打造城市新名片,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向。”
作為四川最年輕的地級市,隨著眉山首屆衛星應用產業發展大會召開,當地媒體評價其為“西部小城的搶灘占先、換道領跑”。
在衛星互聯網還處于方興未艾的起步階段,“搶占先機”是值得被肯定的城市策略。一來順應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二來也有助于未來城市轉型發展和地區產業結構升級。
“我們也是這兩年才聽說眉山在衛星領域有所動作的。”一位眉山人回憶,經過一段時間的論證,2022年下半年,眉山開始發射商用衛星,目前剛完成“天府星座”第一階段的組網。
也因為去年用4個月時間密集發射了10顆商用遙感衛星,眉山突然就在全國版圖中有了“顯示度”,一躍成為“西南地區商業遙感衛星數量最多的城市,在全國排名第三,僅次于長春和北京”。
圖片來源:新華社
太空軌道資源本就有“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則,對于搶灘衛星應用產業的城市而言,發射屬于自己的衛星,順利完成了第一步。
不少業內人士提到,接下來如何圍繞衛星應用培育完善的產業生態,在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等方面完成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構建,更需要地方下扎實的功夫。
也是在這場大會上,城叔注意到,眉山一口氣請來了7名院士為其支招。眉山希望,這些院士、企業家,“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眉山,把創新資源投向眉山,把科技成果轉化放在眉山”。幫助這位布局衛星應用產業發展的“新生”,彌補產業生態的短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