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5 12:15:34
◎年報顯示,石化機械的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62.13億元逐步增長至了2022年的77.52億元,公司扣非凈利潤則從之前的長年虧損狀態,逐步回升至2021年和2022年的427.99萬元和2430.40萬元,已有向好趨勢。
◎扣非凈利潤的改善,一方面是石化機械營收規模不斷增長所致,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公司對期間費用率的控制。石化機械的期間費用率從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20.41%、19.64%和19.07%,下降至了2021年和2022年的15.57%和13.88%,降幅明顯。
每經記者 王琳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石化機械(SZ000852,股價7.13元,市值68.14億元)在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扣非凈利潤77.52億元和2430.40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1.51%和467.86%,這也是石化機械連續第二年迎來業績同比增長。
近年來,通過一系列措施,石化機械業績水平持續改善,其扣非凈利潤甚至擺脫多年來的虧損狀態,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錄得盈利。不過,從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來看,石化機械的盈利能力仍然偏弱。
作為中石化集團唯一的油氣裝備研發、制造與專業技術服務中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欲就如何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在“中特估”背景下如何提升公司估值水平等問題采訪石化機械,但未獲成功。
石化機械主營業務包括油氣開采機械設備、鉆頭鉆具以及油氣鋼管產品的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及租賃,油氣鉆采設備檢測服務及氫能裝備研制銷售等。
在營業收入取得兩位數增長背后,分產品來看,石化機械營收占比最大的石油機械裝備營業收入在2022年同比增長了4.29%;油氣鋼管則營收同比增速最高,為22.06%,其在公司整體營收中的占比也來到32.82%。不過,營收增速最高的油氣鋼管卻也是石化機械毛利率最低的產品,在提升了0.93個百分點的背景下,其在2022年的毛利率也僅為5.05%。
圖片來源:2022年年報截圖
與此同時,石化機械在2022年的境外銷售迎來了量效齊升,其中境外營業收入同比增長了33.25%,毛利率提升了9.53個百分點。
石化機械在年報中還披露,在國際業務方面,公司依托沙特阿美認證優勢積極運作中東、東亞等管道項目,成功獲取批量鋼管訂單;持續擴大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鉆頭鉆具銷售和北美高端泵殼業務規模,全年新增訂貨5.37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石化機械仍舊面臨著高企的應收款項問題。截至2022年末,石化機械的應收賬款和應收款項融資賬面金額分別為21.60億元和4.60億元,較2021年末分別增長22.52%和82.54%。
石化機械此前也專門公告披露,其在2022年對確實無法收回的9筆應收款項共計996.08萬元進行了核銷,并計提信用減值損失960.91萬元。
不過,石化機械年報顯示,其在2022年的信用減值損失僅為59.06萬元,其中包括長期應收款壞賬損失和應收賬款壞賬損失分別達108.92萬元和22.71萬元,以及轉回其他應收款壞賬損失72.57萬元。對于上述兩處關于公司計提信用減值損失數據的差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獲得石化機械方面的采訪回復。
事實上,石化機械在近兩年已迎來業績的持續改善。年報顯示,石化機械的營業收入從2020年的62.13億元逐步增長至了2022年的77.52億元,公司扣非凈利潤則從之前的長年虧損狀態,逐步回升至2021年和2022年的427.99萬元和2430.40萬元,已有向好趨勢。
扣非凈利潤的改善,一方面是石化機械營收規模不斷增長所致,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公司對期間費用率的控制。石化機械的期間費用率從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20.41%、19.64%和19.07%,下降至了2021年和2022年的15.57%和13.88%,降幅明顯。
與此同時,石化機械在產品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提升方面,近年來也頗有亮點。
例如,石化機械在2022年年報中披露,在主導產品方面,公司鉆頭鉆具、井下作業工具、固井壓裂裝備、修井裝備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壓縮機、鋼管等油氣集輸裝備為國內領先水平,鉆井裝備處于國內第一方陣;公司的鉆機自動化水平逐步提高,鉆完井工具研發制造服務能力國內領先,儲氣庫壓縮機替代進口明顯加快,主導產品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在傳統三大產品領域之外,石化機械近年來還在積極拓展氫能裝備、環保裝備、化工裝備等新興產業。其中,在氫能領域,石化機械致力于成為中石化氫能產業關鍵裝備的研發、制造和服務基地。
不過,作為中石化集團唯一的油氣裝備研發、制造與專業技術服務中心,石化機械的盈利能力仍有待加強。2021年和2022年,在業績連續兩年增長的同時,石化機械的毛利率卻錄得兩連降,其加權凈資產收益率也分別僅為2.43%和2.06%。
在去年11月的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資本市場對“中特估”的熱議持續至今。
那么,如何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以及在“中特估”背景下如何提升公司估值水平呢?5月1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石化機械證券部門發去采訪函,該部門人士告知記者,部門暫時人手緊張。截至發稿時,記者尚未收到對方采訪內容回復。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29760794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