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7 16:24:30
◎據估算,整個宿豫區去年GDP超過400億元,京東系占宿豫區經濟總量20%左右。比如,涉及到GDP構成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指標、服務業的指標等,京東都有所貢獻。
每經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稍顯嶄新的城市景觀,以及看似并不“忙碌”的宿遷,與剛剛實現逆襲的“兇猛”形成了鮮明反差。
在前不久揭榜的2022年GDP百強城市名單中,宿遷躋身全國70強,GDP首度突破4000億元,增速位列江蘇省第四。過去長期“墊底”的宿遷反超連云港107億元,在省內位次前移至第12位。
宿遷的“加速度”,離不開互聯網的改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宿遷時注意到,在長度兩公里、宿豫區洪澤湖路南北兩側,當當、百度、網易等互聯網大廠林立,再向東行,京東的客服中心、京東智慧城以及物流平行總部,占據更多空間。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的老家就在宿豫區來龍鎮的農村。
城市及其背后的產業變化是動態的,要素與結構相互影響,加速形成更適宜的秩序。從“宇宙中心”曹縣的走紅,到眼下持續霸屏熱搜的淄博,每一座城市都在展示這樣的躍動性。
事實上,2009年的宿遷,GDP僅是江蘇排名第一的蘇州的九分之一。如今的逆襲之路,作為宿遷第一個千億級規模的產業,電商無疑提供了巨大的支撐。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宿遷市商務局電子商務處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宿遷市電商交易額達2200億元,同比增長11%。今年一季度,宿遷市則完成電商交易額625億元,同比增長13.5%。
宿遷2000億的電商交易規模,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就貢獻了一半。“去年,園區電商網絡銷售額達1005.37億元,同比增長17.92%。”宿豫區副區長、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任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記者走訪時得到的一組數據顯示,宿遷總人口不到500萬,電商產業相關從業人數就超過60萬人,換言之,每9人中就有1人吃電商這碗飯。
投資40億元,總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的京東智慧城5月啟用。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配套電商產業的物流、客服也在宿遷起勢。任杰告訴記者,從蘇北物流的分布來看,淮安是主要的物流分撥地,通達系分撥中心主要位于此。而京東物流智能物流園區則在宿豫,輻射包括蘇北,以及附近的山東、安徽、河南等。
此外,宿遷是全國最大的商務呼叫中心。記者在走訪時注意到,除了京東客服中心一期、二期,以及即將正式投用的三期外,小米、360、網易、百度、當當、途牛等一大批互聯網企業也陸續將客服中心落地宿遷。
客服是電商及相關網絡零售業態最為核心的業務環節之一。一眾互聯網大廠選擇將客服中心落地于此,一方面,基于相對完整的客服中心的人才供應,業務培訓、標準,技術等形成了產業基礎,可以支撐和容納更多企業入駐;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宿遷電商產業的加速推進。
京東客服中心公共事務負責人劉姍姍告訴記者,客服中心客服人員平均年齡為25歲,年輕群體所占比例最大。此外,有超過62%的員工來自宿遷本地。
記者同時了解到,京東客服中心最初的辦公地點,就在宿遷市宿豫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裙樓里。當時劉強東力排眾議,將京東分散在各地的80名客服員工全部搬遷至宿遷,京東集約化客服中心從那時起步。
劉強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笑稱,“成立之初,京東客服基本上把宿遷會電腦的,會說普通話的全招完了。”
客服中心并非京東在宿遷布局的全部。京東給出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京東在宿遷累計投資項目13個、投資額超200億元,涵蓋電商、智慧城市、物流倉儲、智能產業等多個業務。
宿遷位于中國的南北交界處,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城。大運河東邊是宿豫,西邊是宿城。在宿豫有句話叫“河東有京東”。劉強東就出生于此,他的老家在宿豫區來龍鎮的農村,是一個典型的蘇北農民的家。
廣為流傳的故事是,當年劉強東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但家庭條件有限,上學難成了問題。是家鄉村民湊了500塊錢和76個雞蛋把他送入了大學。后面的故事就廣為人知了,他用實際行動回報了家鄉。
前不久,“京東投資60億建近4000套員工公寓”的消息刷屏。5月,宿遷的“京東智慧城”三期投用,園區內除了一座158米的宿遷第一高樓(京東物流平行總部)外,還包含5棟員工公寓,提供2929間精裝公寓等。
記者走訪了京東位于宿遷的智能物流園區,以及宿遷特色霸王蟹產業基地。據記者了解,為了政企更好地對接,當地政府專門成立了“京東合作促進中心”這樣一個機構。
位于宿遷的京東物流智能物流園區內部。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郁彪攝
任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們統計,整個宿豫區去年GDP超過400億元,京東系占宿豫區經濟總量20%左右。“比如,涉及到GDP構成的,社會消費品零售指標、服務業的指標等,京東都有所貢獻。”
大佬反哺家鄉并非個例。許多頭部互聯網、科技大廠創始人都在功成名就后,為家鄉的發展助力。從政企間聯動的角度來講,除了實際的產業落地帶來切實的收益外,互聯網、科技之風也將為小城市煥新。
而從中國城市的每一次更新來看,每一個城市背后也都因擁有著獨特且具備生命力的產業形態,迭代、互補又統一,中國才形成了全球最豐富的城市產業生態系統。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