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9 14:52:27
每經記者 孔澤思 每經編輯 楊夏
5月18日下午,由港華智慧能源(HK01083,股價3.77港元,市值123億港元)主辦的“TERA TOUR碳汭中國行”在深圳市福田區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所所長成會明出席,并發表了“碳中和的挑戰與機遇”專題演講。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成會明表示,能源對工業生產、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全球和中國的能源消費都是以化石能源、天然氣、石油、煤炭為主,占比在80%以上。目前,世界能源消費是石油、天然氣、煤炭是各占約三分之一,中國則是煤炭占據了半壁以上的江山。然而,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天然氣的近2倍,石油的1.5倍。
近年來,人為制造的碳排放量遠高于自然界的碳吸收能力,大自然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逐年增高,從而導致氣候變暖、物種滅絕等一系列生態災難。對此,世界各國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標。
成會明表示,碳中和的意義在于實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基本相當,實現碳足跡為零。“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十分巨大的,不僅是生態環境,也不僅僅是能源安全,而且是關系到我們中華民族能不能領先于世界民族之林。”
成會明以歷次工業革命為例,他表示,第一次能源革命是人類從生物質能源到使用煤炭,英國發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使英國領先于世界;第二次能源革命是人類從使用煤炭過渡到使用石油和電力,使美國等國家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第三次能源革命,就是人類目前所處的時代,從化石能源過渡到可再生能源。“中華民族能否利用此次能源革命的機會領先于世界,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實現“雙碳”是一場廣泛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降低碳排放及增加碳匯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當生態系統固定的二氧化碳超過排放的二氧化碳,該系統就為大氣二氧化碳的碳匯,反之則為碳源。成會明解釋道,我們國家的碳匯還比較少,因為我國有很大的國土面積是沙漠,全國只有不到15億噸的生態系統固碳。初步估計,到2060年,我國仍有可能向大氣排放25億噸碳,實現碳中和就需要想辦法吸收這25億噸碳。
對此,成會明提出了三大解決辦法。首先是能源替代,也就是要重構能源體系,實現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的85%。“這樣的話,我們會減少35億噸的碳排放,這個減量是非常之大的。”
其次是減排,對工業生產、交通、日常生活和建筑進行減排。工業生產要盡可能地使用低碳變革性工藝,建筑要使用零碳或低碳建筑,這也可以減排39億噸左右碳。
此外還需要增加碳匯。不斷恢復生態環境,通過植樹、種草、擴大濕地面積等手段,將碳匯增加到20億噸。還可以通過工業固碳,捕獲與利用25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通過上述辦法,就能實現碳平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