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5-19 18:05:52
每經記者 姚亞楠 每經編輯 彭水萍
本周國內有多只大額產業基金成立,亮點來自重慶、浙江、安徽等地:重慶設立2000億產業母基金,力爭形成超600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群;浙江“4+1”專項基金群正式啟動,由4大產業集群基金和“專精特新”母基金組成;合肥新站高新區發布百億母基金,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點產業布局;臺商海峽兩岸產業基金在廈門發起成立,該基金首期募資規模7.35億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3577655
5月19日,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發布并正式授牌,該母基金總規模2000億元,力爭通過放大效應,形成超6000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群,并帶動超萬億元重慶先進制造業投資。
據悉,該母基金由重慶渝富控股集團和重慶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共同發起設立,由重慶渝富資本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當基金管理人,主要投向重慶先進制造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國資布局產業及整合重組等領域,并將根據重慶產業發展戰略動態調整。
此外,重慶產業投資母基金將以“子基金+直投”模式運作,子基金分為行業基金、區域基金、專項基金。原則上專項基金與直投項目投資于重慶或招商引入重慶的產業項目,通過返投等方式吸引投資。其中,行業基金、區域基金返投分別不低于母基金對其出資的1.2倍、1.5倍。對于投資招商市外企業的總部或上市主體遷入重慶的,可獎勵返投額按雙倍計算。
近年來,全國多地政府在母基金和創投方面頻繁發力,重慶市在2015年曾設立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投向電子核心部件、物聯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2022年1月,重慶和四川10家國企協作聯動,共同設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國家和雙城經濟圈產業發展方向,重點培育集成電路、智能制造、新型顯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大健康等產業。2023年3月,重慶市兩江新區設立200億元高質量發展產業投資基金,聚焦重點產業科技創新和重大項目進行投資引導,力爭撬動社會資本打造600億基金集群。
近日,浙江省“415X”先進制造業專項基金群啟動暨簽約儀式舉行,目標總規模超2000億元的“4+1”專項基金群正式啟動。此次發布的“4+1”專項基金群,由4大產業集群基金和“專精特新”母基金組成。4大產業集群基金對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消費與健康、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等4個萬億級世界級先進產業群,覆蓋15個千億特色產業集群,以直投為主、子基金為輔。
“專精特新”母基金面向“新星”產業群和未來產業,重點培育單項冠軍、“小巨人”企業等;其中包括科創母基金,聚焦“315”科技創新體系,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投重大科創平臺。
據悉,本次“4+1”專項基金群圍繞“產業”“區域”“項目”三個關鍵詞,以區域落地產業,以產業設立基金,以基金招投項目,在基金群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的同時,依據各地特色產業助力區域經濟發展。
近日,合肥新站高新區發布首個產業引導基金,總規模100億元,由新站區區屬國企合肥鑫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發起設立,投資期限為“5+5+2”,即5年投資期,5年退出期,可延長2年。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母基金將在全國范圍內遴選子基金管理人員,母子基金合計撬動500億元總基金規模。
該母基金以“參股子基金+直投”的方式運作,主要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重點產業布局,支持新站高新區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據悉,目前首批8個子基金正式落地,總規模104億元。其中,安徽省新材料產業主題投資基金,首期規模50億元,是新站高新區招引落地的首支省級基金,重點投向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及有助于提升新材料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其他相關領域。
日前,臺商海峽兩岸產業私募基金管理(廈門)有限公司完成中基協私募股權管理人登記,并發起設立海峽兩岸臺商基金。
據悉,該基金首期募資規模7.35億元,將主要投向信息科技、高端制造、消費等領域,投資階段偏重于成長期及Pre-IPO階段,扶植高精特新企業發展,致力培育更多海峽兩岸“獨角獸”企業。此外,該基金重點關注臺商企業的投資機會,提高臺資企業信用融資水平,幫助臺企共享大陸高質量發展機遇,為中國臺灣青年就業創業和服務鄉村振興提供金融支持,助力更多臺商臺企投資創業。為打造海峽兩岸金融合作發展新高地,該基金將引入廈門白鷺積分等政府大數據,采取區塊鏈、AI等數字信息技術,實現快速募資、精準授信、安全可靠,進一步推動兩岸商業互動和經濟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357765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