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5 16:34:13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指出,低毛利陷阱是當前環境產業面臨的首個典型問題。
◎李其林指出,龍頭企業整合市場、制定商業模式,科技企業專注創新、協助提升盈利能力,運營企業數字化賦能、提升“增質效”,金融企業投資創新溢價、投資資產增值,這種多元協同合作,可能是未來環境產業再次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場景。
每經記者 楊煜 每經編輯 張海妮
今日(6月5日),“第二屆環境日沙龍暨清馨2023實踐先鋒項目發布”活動于線上舉行。沙龍以“和諧共生 數智賦能”為主題,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指導,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進行學術支持,每日經濟新聞主辦。
近年來,環境產業正在經歷一次深刻的調整。從高速擴張成為資本寵兒,到沖高回落、企業經營壓力陡增,低毛利、融資難、競爭加劇等問題擺在環境企業面前,而三年疫情讓局面變得更加棘手。
危中取機。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SZ002573,股價5.76元,市值82.63億元)總裁李其林認為,盡管環境產業面臨挑戰,但也存在諸多發展機遇。未來,龍頭企業、科技企業、運營企業、金融企業之間的多元協同合作,可能是環境產業再次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場景。
李其林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回望環境產業近10年的發展之路,曾經歷高速發展,也曾遭遇產業震蕩。
李其林指出,低毛利陷阱是當前環境產業面臨的首個典型問題。根據上市公司相關統計數據,近年來環境產業的平均毛利率持續下滑,2021年及2022年這一趨勢仍未好轉。“毛利率下滑是行業競爭力減弱的一個標志,如何克服我們的低毛利陷阱,提升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是環境產業面臨的重要課題。”李其林說。
與此同時,環境產業在資本市場也遇到重重挑戰。“十二五”期間,資本市場對于環保產業持續看好,一批典型的環保上市公司陸續登陸資本市場,融資能力顯著增強,總體市值持續增長。但自2018年以來,環保產業融資難度攀升。
李其林表示,環保項目普遍存在“建設周期較長、資金需求規模較大、投資回報較長”等特點,一直存在融資相對較難的問題。在債權融資方面,近年來大力倡導的綠色金融,公募REITs等新型融資工具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仍不足以彌補金融周期對環境企業融資能力的影響。在股權市場,環境上市公司的市值總體仍處于低位區域,主流環境企業今年的漲幅相對于其他戰略新興產業也較低。
在此背景下,環境產業的競爭格局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據李其林介紹,一方面,存量市場競爭愈加激烈,行業洗牌趨勢更加明顯;另一方面,具有較強資金實力、資本運作能力的大型央企國企進入市場,并成為業內重大項目的推動主力。
“截至目前,央企有近半數的企業布局了生態環保產業,20多家省級環保集團相繼成立。過去三年,同時也有五六十家細分市場的民營環境企業上市。央企體系、省級市場是否會形成封閉市場?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將如何與產業共同發展?這也是當下環境產業面臨的一個問題。”李其林說。
危中取機,危中存機。盡管環境產業的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但宏觀及行業環境也釋放出不少積極信號。
李其林首先提到的是當下的經濟復蘇。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的階段,疊加二十大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的優勢將再次顯現,投資環境、消費秩序將逐步改善,市場預期和信心平穩,加之政策支持效果逐步顯現,未來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
而環境治理依然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應有之義。年初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搶抓經濟發展的熱潮,一大批重大項目開始推進實施,作為綠色新基建組成部分的環境產業必定受益,這是環境產業再次增量擴容的機會。
其次是環境產業政策驅動的機遇。李其林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思想。在傳統環境業務趨于穩定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向著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延伸,這就極大地擴展了環境產業的內涵。
李其林舉例道,在環境治理領域,盡管當前市政領域環境治理已經逐步實現了專業化、標準化,但在區域環境的局部還需加強,比如工業環境治理,農村環境治理的細分領域仍然面臨挑戰和發展的機遇,仍需重點關注。在新業務探索方面,環保+新能源、環保+低碳節能、環保+新材料、環保+資源化,已經成為50多家環境上市公司的新選擇,部分公司的市值和業績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最后則是環境要素整合的發展機遇?,F階段,環保產業正在由過去的拼資本、拼技術、拼商業模式、拼政府關系的時代逐步過渡到拼綜合解決方案的新時代。隨著央企國企帶動的行政區域和市場整合的浪潮,以及區域環境質量和工業清潔生產的更高需求,圍繞著“一企一園一城”的綜合環境治理需求愈加明顯。
李其林指出,龍頭企業整合市場、制定商業模式,科技企業專注創新、協助提升盈利能力,運營企業數字化賦能、提升“增質效”,金融企業投資創新溢價、投資資產增值,這種多元協同合作,可能是未來環境產業再次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場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