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16 18:53:49
◎施雪松認為,當下我國交通行業面臨從信息化過渡到數字化的分水嶺,仍面臨供需平衡、智慧化成果的感知和度量、各環節協調等方面的挑戰。他提到,智慧交通作為高度創新的事物,其應用落地常常面臨無先例和標準參考的難題。
每經記者 王帆 每經編輯 董興生
6月14日~17日,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在武漢召開,智慧交通成為熱門議題。4天的會議議程,幾十場分論壇,就有十余場論壇名稱中帶有“智慧”、“智能”等關鍵詞,涉及橋梁、公路、隧道建造、港口管理等領域。
2019年和2021年,國家相繼出臺《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和《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交通行業深度融合。
在各大行業充當“數字化助手”的騰訊,已經進軍交通行業多年,至今攜手生態伙伴打造了數十個標桿案例。6月15日,在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期間,騰訊智慧交通副總裁施雪松、騰訊數字孿生業務負責人張少宇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
施雪松認為,當下我國交通行業面臨從信息化過渡到數字化的分水嶺,仍面臨供需平衡、智慧化成果的感知和度量、各環節協調等方面的挑戰。他提到,智慧交通作為高度創新的事物,其應用落地常常面臨無先例和標準參考的難題。“創新與合規,怎么去找平衡點?決策和管理才是真正的挑戰,相比之下技術本身相對容易一些。”
施雪松在2023世界交通運輸大會發表演講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智慧交通對于建設安全、高效、綠色和智能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新一代信息化技術浪潮的推動下,在政府和企業紛紛加碼中,我國智慧交通獲得前所未有的投資熱度。
記者從騰訊方面了解到,面向交通全行業,騰訊提出一套解決方案:以分布式云筑底,部署“實時孿生+交通OS”雙輪,通過AI技術加持,打造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可計算底座。
施雪松表示:“我國交通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推進多年,但從地域和行業上看發展仍不均衡,當下正面臨從信息化過渡到數字化的分水嶺。過去的信息化是以管理為特征,而到了數字化階段則更多的是以計算為特征。專業知識和經驗分類會越來越細,通過語義化描述后,能夠借助足夠的算力引擎進行計算,把交通的實時狀態描述出來。所以當這些工具越來越好用,當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時候,數字化相對于過去信息化會更容易一些,過去的不均衡也會逐步變得均衡。”
自2019年以來,騰訊整合了在云計算、大數據、AI、5G、數字孿生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形成了面向智慧高速、城市交通、智能網聯、智慧軌交、智慧民航、智慧港口、智慧物流七大領域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先后與蜀道集團、招商局港口集團、廣州地鐵集團等十余個頭部交通企業深入合作,持續推進技術與交通的深度融合。
在參與智慧交通項目的過程中,施雪松明顯感覺到智慧交通是個長期的攻堅戰。“挑戰是顯而易見的。”他表示,“首先是供給和需求不平衡,機動車保有量、駕駛人數量的增速遠高于道路里程的增速;第二,智慧化的建設成果如何能夠被大眾感知,如何衡量效果,也存在較多挑戰;第三,對于決策者而言,在規劃、建設、管理、養護、運營、服務的多個環節,如何每一段都做到數字化?每段之間要如何協調?這都是難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79253815
他還提到,在一個項目的規劃建設前期,需要有預算,有評估。“這個時候面臨的障礙便是,沒有完全的標準和案例可以引用。這些項目本身是不是合規?這些預算是不是合理?效果怎么去度量?創新與合規,怎么去找平衡點?決策和管理才是真正的挑戰,相比之下技術本身相對容易一些。”
各大技術廠商在智慧交通領域秀出的“硬本領”中,數字孿生是無法繞開的核心技術支撐。數字孿生是從國外引進的概念,最早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數字孿生技術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其本質是將現實空間中的人、物、關系、過程等對象全時空一致地復現為虛擬空間,并通過觀測、分析、推演和操作數字孿生體來實現對現實對象的研究和控制。
記者從騰訊方面了解到,騰訊的實時孿生貫穿三維構建、動態感知、寬帶通信、數據處理、云端服務,到用戶觸達和設備控制等,每個環節都是動態的、實時的,不僅可以進行歷史回溯、實時呈現當前高速場景,還能依托AI算法能力預測未來高速態勢的發展,從而滿足高速交通運輸動態需求,并為安全暢通的行車環境和伴隨式體驗的服務提供支撐。
去年7月,阿里云也正式發布超融合數字孿生平臺。相較于傳統數字孿生技術,該平臺能將感知、仿真、控制、可視等四域數據進行融合與計算,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高速公路、城市交通、碼頭及機場等場景。
騰訊數字孿生業務負責人張少宇表示,目前數字孿生在國內交通領域的應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利用數字孿生的技術,在交通路網的規劃上提供解決的方案,從道路設計,到規劃車輛高效率行走的路徑,數字孿生都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二是在已建的路網上有了數字孿生的基礎設施后,能夠預見路面塌方、交通事故、擁堵等情況,再反向地去影響交通疏導的決策。這對于智慧交通的運營效率、安全事故的監測預測都會有極大的幫助。”
施雪松以節假日的高速公路為例。“在廣東,每逢節假日,車流是從深圳到惠州,再到河源,再到韶關,然后再進入江西這樣一路像潮水般涌過去。我們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它基于對歷史數據的觀察,形成規律,就能預測車流幾點到哪里,從而指揮交管部門在洪峰到之前做好相應的導流措施。”
張少宇最后指出,上述仿真推演仍是目前的技術方向,關鍵技術在于對當下時空的精準實時還原,以及利用AI大模型來推演預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