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9 22:57:14
每經編輯 張錦河
據華為官方公眾號,6月29日,華為董事、ICT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楊超斌在2023 MWC上海展5G Advanced論壇上宣布,2024年,華為將會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網絡設備。這也標志著ICT行業即將邁入5.5G時代。
楊超斌表示:“面向5.5G時代的技術和商業驗證均已就緒,標準節奏明確,5,5G時代正蓄勢待發。2024年,華為將會推出面向商用的5.5G全套網絡設備,為5.5G的商用部署做好準備! 華為期待和產業攜手,共同開啟5.5G時代新征程!”
華為倡導的5.5G時代,是包含5.5G、F5.5G、Net5.5G等全面演進升級的端到端解決方案,5.5G時代一方面可以保護運營商的5G投資;另一方面將會帶來10倍的網絡性能提升。這不僅實現了下行萬兆、上行千兆的峰值能力,以滿足豐富多樣的業務需求,同時還引入無源物聯等全新技術以打開千億物聯新空間,開創新的產業愿景。
圖片來源:華為官微
6月28日,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正式開幕,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發表“擁抱5G變革”主題演講。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CFO孟晚舟發表主題演講 圖片來源:華為官微
在通往6G的過程中,5.5G的角色日益重要。在孟晚舟看來,5.5G是5G網絡演進的必然之路。“5.5G網絡下行萬兆、上行千兆、千億聯接、內生智能的網絡特征已經明確,從5G到5.5G,將更好地匹配人聯、物聯、感知、高端制造等場景,孵化更多的商業新機會。”她還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實現50億5G連接,全球移動產業對GDP貢獻達到6萬億美元。
而5.5G可能是破局的關鍵。華為方面認為,5.5G時代將產生五大聯接場景:聯人、聯物、聯車、聯行業、聯家庭。目前,華為正助力全球多家運營商積極探索5.5G商用驗證,而5.5G標準首版本將在2024年上半年凍結。
全球5G商用已經4年,孟晚舟表示,從千行百業到千家萬戶,5G商用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與生產,持續創造商業價值、產業價值、社會價值。隨著投入產出的不斷優化,5G已成為生產力的一部分,在行業應用逐步站穩腳跟。
華為方面則表示,全球5G用戶規模已突破12億,運營商已兌現5G第一波紅利。面向消費者,新通話、云手機、裸眼3D等對速率、時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行業,Redcap(Reduced Capability,降低能力)生態加速成熟,車聯對上行提出更高要求,全場景驅動千億連接,新業態驅動產業升級帶來第二波紅利。
我們所說的5G,是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是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技術,5G通訊設施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5G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20Gbps,約2.5GB每秒,比4G網絡傳輸速度快10倍以上。舉例來說,一部1G的電影可在4秒之內下載完成。
在2022全球移動寬帶論壇“5.5G與2030智能世界”媒體圓桌上,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首席技術官Alex Sinclair表示,5.5G對比5G會有能力的持續增強,比如10倍網速的提升,新的物聯、感知能力。
據上游新聞報道,5.5G(5G-Advanced)就是5G和6G之間的過渡和銜接,大概會持續5年以上。
業內專家指出,移動通信技術差不多是每十年一代。但因為技術發展得實在太快,所以整數代與整數代之間,技術差異太大。這時,就需要對中間階段的技術進行一個命名,以顯示和前代、后代的區別。
這種玩法,早在2/3G時就開始了。GPRS就曾被稱為2.5G,介于2GGSM和3GUMTS之間。3G和4G之間,還有個更離譜的3.75G。在5G還沒誕生之前,行業里也搞過4.5G、pre5G這樣的叫法。其實,5.5G的本質,就是5G-Advanced。
5.5G的主要使命有兩個:一是把5G不足的地方修正、加強;二是根據行業的發展變化,給6G的未來發展探索最新的方向。5.5G作為5G的技術演進,在5G泛在千兆體驗、百億連接的基礎上,5.5G將指標進一步升級,提升為泛在萬兆體驗,千億連接。
具體來說,5.5G將實現下行萬兆(10Gbps)、上行千兆(1Gbps)的峰值速率,以及毫秒級時延、低成本千億物聯。未來,5.5G毫秒級的時延能支撐實時交互,打造“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云VR(虛擬現實)直播、VR雙8K超高清直播、數智競技等有望走進現實,觀眾可以身處“平行現場”觀看賽事;同時,5.5G以更快的上行傳輸速率,支持更全面的物聯網能力,滿足企業生產制造等場景下,機器視覺、海量寬帶物聯等上傳需求。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華為官方公眾號、上游新聞、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王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