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30 23:21:13
政府引導基金邁入千億時代
每經記者 楊歡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6月29日,2023江西產業基金生態大會上,宣布總規模達3000億元的江西省現代產業引導基金各方出資陸續到位,正式拉開大基金序幕。據了解,江西省現代產業引導基金由江西國控集團牽頭,國控基金作為基金管理機構,首批規模達1500億元。其中,首批基金中省級母基金出資300億元,撬動市、縣(區)資金、金融機構資本、社會資本及股東資本1200億元。
大會現場,江西省省長葉建春表示,舉辦2023江西產業基金生態大會,就是希望廣大企業家和創投風投機構深入了解江西、積極牽手江西、宣傳推介江西,定向投資江西的重點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帶動更多優質企業和優秀人才來江西投資興業,共同把江西省現代產業引導基金做優做強做大,助力江西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他提到,江西將持續深化金融改革,支持創投風投機構來贛設立分支機構,促進“創投資本+科技人才+創新項目”良性互動,讓創投機構和戰略投資者有足夠的優質項目可投資、可見效、可受益。
解讀:進入2023年,政府引導基金邁入千億時代,安徽、陜西、廣東、上海等各地相繼發布消息稱將組建千億規模基金,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至今,各地發布的引導基金設立總規模早已超一萬億元。
這背后的考量,一方面是基于當前經濟形勢,著力擴大投資,通過擴內需來推動短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流向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轉型等重點領域。以江西為例,此次引導基金重點圍繞江西省科技創新和“2+6+N”產業進行投資布局。
江西曾一度被視為“投資荒漠”。2022年2月,江西省印發《江西省產業投資大平臺實施方案和現代產業發展引導基金實施方案》,推動構建萬億級產業投資大平臺,組建千億級產業投資基金群,自此,江西基金引資進入發展快車道。
在此次2023江西產業基金生態大會上,江西國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江尚文介紹,該引導基金在基金實施方案印發后三個月內便完成了基金設立、備案,速度可見一斑,且在全國同類基金中,該引導基金的總規模及支持力度處于第一梯隊。
不止于此,根據江西的規劃,力爭到2025年,引導基金實繳到位規模不低于300億元,引導放大總規模突破1500億元,累計投資項目數達到500個,累計帶動投資不少于6000億元,進入全國省級政府引導基金排名10強。
雄安綜合保稅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
日前(6月25日),雄安綜合保稅區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下一步,雄安新區將在河北省及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指導下,盡早實現封關驗收,加快推進招商、運營、服務等工作,充分發揮綜保區平臺效應,為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南京將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
日前《南京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正式發布,力爭到2027年末,南京要實現科創金融專營組織達到100家以上,科創企業貸款年均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20%,新增科創企業上市公司60家以上,備案基金(創投企業)規模5000億元以上,將南京市打造成為科創金融合作示范區、產品業務創新集聚區、改革政策先行先試區、金融生態建設樣板區、產城深度融合領先區。
沈陽誕生遼寧省首家獨角獸企業
遼寧省科學技術廳于29日公示了2023年度第一批遼寧省獨角獸、瞪羚、雛鷹企業榜單,首次發布了經第三方機構評審認定的遼寧省獨角獸企業。其中,沈陽市的十月稻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榜,成為遼寧省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獨角獸企業。公示顯示,沈陽市共有雛鷹企業69家,瞪羚企業22家,獨角獸企業1家,占全省雛鷹、瞪羚、獨角獸企業公示數量的48.42%,位居全省首位。
湖北省發布“民企融資十條”
6月29日,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人民銀行武漢分行湖北、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等九部門近日制定的《進一步改善全省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十條措施》,當中提出,2023年全省民營企業貸款余額新增2500億元以上,民營企業信用貸款增長25%以上,“301”線上快貸發放額增長30%以上,力爭2025年民營企業信貸余額突破2萬億元。截至5月末,全省民營企業信貸余額為1.57萬億元。
攜程宣布投入10億元鼓勵員工生育:每孩每年1萬,連發5年
6月30日,在線旅游平臺攜程集團宣布,推出針對全球員工的生育補貼政策。2023年7月1日起,入職滿3年的全球員工,不論性別,每新生育一個孩子,將獲得每年一萬元的現金補貼,發放至孩子滿5周歲后終止。經初步測算,攜程計劃未來投入10億元生育補貼,用于激勵員工生育。
“我一直建議政府給有孩子尤其是多孩的家庭發錢,從而降低家庭的生育成本,幫助更多年輕人完成生育多個孩子的愿望。”攜程集團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表示:“企業也可以在自身能力范圍內發揮作用,為社會凝聚共識構建一個良好的生育氛圍。
制造業PMI連續3個月處于收縮區間
6月3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上行0.2個百分點至49%,連續3個月在榮枯線之下運行。從主要分項看,生產指數上升0.7個百分點至50.3%,升至臨界點以上,表明制造業生產活動有所加快。新訂單指數上升0.3個百分點至48.6%,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有所改善。6月從業人員、供貨商配送時間以及原材料庫存指數則均小幅下行。
專家表示,6月制造業PMI指數改善,主要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從歷史經驗看,6月制造業活動多數情況下活躍度提升的。從新訂單等指標看,制造業市場需求有所回暖,企業預期保持樂觀,但這一過程偏緩慢,需求端復蘇動能繼續偏弱,企業仍處于去庫存尾聲,國內需求偏弱仍是主要矛盾。不過,隨著制造業生產成本壓力持續緩解,國內一攬子財政貨幣政策的推出,將有助于推動市場需求逐步改善。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氣候行動成效評估發布
6月30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發布《中國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新低碳轉型成效解讀》研究報告。
研究通過搭建“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評估體系,從低碳發展水平、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四個基礎維度,和區域協同一個附加亮點維度,全面系統評估了三大區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
區域低碳轉型行動力評價結果圖片來源:中國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2023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新低碳轉型成效解讀
評估結果顯示,三大區域中,長三角的低碳轉型行動力指數最高,在區域協同、低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方面走在前列;其次是京津冀,其在“雙碳”目標和政策、能力建設和保障方面表現最突出;粵港澳則在低碳發展水平方面最具優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