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8 00:15:45
對內盤活資源,對外聚合人才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中國寧波網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浙江有了新的方案。
7月初,浙江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浙江省推動落實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簡稱《浙江方案》)——
全?。ê贾菔袇^除外)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政策,確保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統一,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5天后,即7月22日,《浙江方案》將正式施行,有效期5年。
與之配套,浙江省政府辦公廳還印發了《關于優化新市民積分管理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全國首創“省級共性+市縣個性”積分指標體系,作為常住地梯度供給緊缺優質公共服務的依據,自2023年7月26日起施行。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對此分析,此次方案“更加著重提高人力資源的效率、空間流動性”。
對于浙江省內是進一步完善基本公服均等化,成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題中之義;對于省外的轉移人口則是暗和了“搶人才”的思路,尤其是希望聚合技能人才,助推當地產業轉型升級。
面對可能到來的“搶人”高潮,一個問題是要實現這么多農業人口市民化,讓他們有就業、有住所、有社會保障,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做大量的工作。
這就涉及到“錢從哪里來”,曾剛分析,在推進市民化方面,浙江的財政壓力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原因是它們有開源,也有節流。
圖片來源:鏡湖新區開發辦
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5.22%(2022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46.7%(2021年)。縮小兩者之間常年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成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大背景,也是當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
“差距”對應著兩億多人口,雖生活在城市里,卻并沒有與戶籍居民一樣,融入城市、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一紙或城或鄉的戶口背后,牽扯的是人們的歸屬感、社會福利與經濟利益。
《“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著力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頻繁提及“新市民”一詞,他們的教育、醫療、住房,都要求要逐步與“市民”看齊,實現人的城鎮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既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相關精神的延續,同時也是對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從2022年數據來看,浙江是全國31個省份中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排名第六的省份,為73.4%。
這一次,他們給出了“推動落實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浙江方案”。當然,作為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之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將形成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標志性成果”。
《浙江方案》提出目標,到2027年,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渠道進一步暢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更加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圖片來源:《浙江方案》截圖
“進一步暢通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這一項下,包括放開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健全新型居住證制度在內的兩個暢通方向。
簡言之,分為能進來,有服務,有好服務三個層次。
按照《浙江方案》,從今年7月22日起,除杭州外,浙江全省其他的大中城市、縣級市都將正式取消落戶限制政策,實現外地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的進城落戶標準統一,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
就業、生活,是落戶的首選。方案中特別提到,那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尊重意愿、存量優先”原則下,推動他們“舉家進城落戶”。
而這兩項與戶籍準入年限密切相關的社保繳納和居住時間指標,則可以在全省范圍內累計互認,遠期還可以期待在長三角區域內累計互認。
特大城市杭州,則延續積分落戶政策,不過要進一步調整社保繳納年限和連續居住年限的積分占比,以及逐步取消年度落戶名額的限制。
以金華為例,2021年金華農業轉移人口數量約244萬人,僅次于杭州、寧波,列全省第三。其實近年來,金華已經全面取消了城鎮落戶限制,實施居住證制度。但居住證作用發揮不足,而且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意愿不強,以及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緊缺。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浙江準備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大省”的優勢,讓新型居住證制度成為市民化的“核心”。
圖片來源:紹興市政府門戶網站
按照方案,接下來浙江推行的電子居住證,從申領、核發、簽注、使用都將搬到網上,而且居住證與身份證的功能將實現銜接;包括就業、住房、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城鎮基本公服的提供,也將以居住證為載體。推行電子居住證的目標是“努力實現有意愿且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證”。
當然,公共服務不僅是“有”與“沒有”的問題,也要區分“好”與“不好”。《浙江方案》中考慮了緊缺、優質公共服務的梯度供給,與居住證掛鉤,更與新市民積分掛鉤。方案中的表述是:在全省統一建立“省級共性+市縣個性”的積分制度,作為常住地梯度供給緊缺優質公共服務的依據。
在曾剛看來,《浙江方案》可以分為針對省內農業轉移人口和針對省外農業轉移人口的兩條線——
“省外的遷入對象,主要還是想要搶人才,鼓勵高校畢業生、在當地已經就業的農民工等遷進來,并不是說其他地方的農業轉移人口可以大量涌入浙江?。?/p>
省內則是從共同富裕的出發點,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同時解決省內農業人口過剩的問題,從而盤活農村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
曾剛認為,浙江對人才渴求的意圖在這份方案中體現得非常明顯。
《浙江方案》中專門寫到要深入推進“金藍領”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這幾年浙江職業教育發展很快,產業迭代也催生了大量高級技工的需求”。
他提到,針對外省遷入的群體,浙江延續的是“搶人才”的想法;針對省內農村過剩勞動力,則通過市民化的推動,施以職業技能培訓。這些農業轉移人口,“表面看是提高公共服務,我覺得更多是在提高人力資源效率”。
圖片來源:湖州市政府官網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是,如何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
《浙江方案》只在“加強要素保障”中簡單提到了一句:“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激勵政策,建立獎補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不過城叔查到,2017年浙江就出臺過《關于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實施意見》。
其中提到,“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績效評價結果掛鉤機制”
“省財政在安排各項與民生相關的轉移支付時,統籌考慮縣(市)政府吸納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人數以及為持有居住證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增支等因素,加大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且民生支出需求較大縣(市)的財力保障”。
曾剛分析,在推進市民化方面,浙江的財政壓力沒有想象中那么大,原因是它們有開源,也有節流。
“節流”在于浙江還是在控制人口流入的,條件是有穩定的就業和生活,“那么它的重點是服務好全省6000多萬人口”。
“開源”的最大源頭正是城鎮化。首先帶來的是資源的盤活與增值。
《浙江方案》中特別提到“統籌流入地、流出地編制資源”以及“完善‘人地掛鉤’機制,抓好跨鄉鎮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迭代升級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
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過程中,盤活農村資源要素,解決農村土地及房屋的流動性,給予價值增長空間,也確保財政轉移支付、建設用地指標等與人口流動的方向相一致。
其次則是做大稅基。當“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能夠整合更多的土地,“做大非農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原來不能收稅的產業都能收稅了,擴大了稅源,也能彌補市民化的財政需求”。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涉及從農村“轉出去”和在城市“留下來”的方方面面,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
或許浙江也將繼續面對進城農民“舍不得”農村戶口的難題,但好歹已經全面打響了“第一槍”,而且擺明要給予市民化待遇的姿態,努力讓進城農民在城市“站得穩”“過得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