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9 23:02:55
處在新舊動能的“換擋期”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上半年,外貿成績單出爐。
全國來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0.1萬億元,歷史同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同比增長2.1%,與前幾個月相比持續回落。而具體到6月,進出口總值為3.49萬億元,同比下降6.0%。
如何理解眼下的外貿局勢?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分析,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收縮外溢效應顯現,國際市場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較多。即便如此,我國經濟運行整體回升向好,外貿進出口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提升了質量,總體是符合預期的。
類似情形也出現在各地外貿表現中。根據海關總署最新公布的數據,以萬億GDP城市為例,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青島在內的城市依然扛住壓力,以較高的增速,實現了對自身的超越。其中,作為外貿第一大市的上海,更是刷新歷史紀錄,不僅以11.4%的增速高居榜首,而且同期數據首次突破2萬億元。
趕超和分化也同樣在繼續。經過多年追逐后,寧波進一步穩固了對東莞的優勢,守住外貿第五城的席位。而從省份上看,同樣作為西南沿邊省份,廣西進出口增速以65.2%居于全國首位,而云南則出現了12%的下降。
一種共識是,我國外貿正處于新舊動能的“換擋期”,承壓在所難免,但同時也不乏增長潛力。危機中育新機,從這些引領者和趕超者身上,又能看到怎樣的增長方向和發展前景?
在外貿普遍面臨困難的當下,上??芍^一展“老大哥”風范——本就擁有最高的基數,還實現了最快的增速。令人好奇的是,上海到底做對了什么?
圖片來源:新華社
細看上海逐月數據,可以發現一些端倪。今年1月,上海的進出口還處于負增長,隨時間推移“漸入佳境”,累計增速一路飆高,到前5月已經上漲至15.8%。特別是到4月,增速迅速提升10個百分點至10.5%,迅速拉開與其他城市的距離。
此時為何出現如此高的漲幅?一個原因在于前期訂單的集中釋放。
如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曾撰文指出,年前出口訂單一度因疫情被擱置,年后部分企業又紛紛出海搶訂單,考慮到接單到生產再到出口交貨需要一定時間,之前的訂單也就在3月集中出口。
這恰好對應了上海自去年以來接連不斷的招商行動。
去年11月,盡管疫情政策尚未完全調整,但上海已經開始提前謀劃,借進博會召開之機,拉開“2022‘投資上海’招商引資活動月”。
今年,上海又不斷加碼吸引外資:出臺《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資若干措施》,主要領導率團前往東南亞、東亞、歐洲多國展開“近身”招商,在今年4月舉行的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上,現場簽約26個項目、總投資額達674億元。
數據顯示,今年前5月,上海新設外資企業2096家,同比增長78.7%;實際使用外資111.71億美元,同比增長17.3%。
可以說,上海外貿的增長,與外資水平的提升緊密關聯。而其中,大項目、“鏈主”企業的帶動效應又尤為突出。
從上海外貿細分數據上看,“新三樣”呈現出“井噴”之勢,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分別增長171.8%、189.7%和62.6%。
“特斯拉效應”無疑發揮重要作用。去年,特斯拉對上海超級工廠進行設備升級,年產能擴產至超過75萬輛,成為全球產能最高的超級工廠。而在去年被西安反超后,今年上海新能源車產量再次登頂,今年前5月以50.45萬輛超過陜西的35.24萬輛。
作為關聯產業的鋰電池產業同樣受益于此。上海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資深專家楊建文曾分析,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的鋰電池,與上海特斯拉進入后產生的“鯰魚效應”有很大關系。
這說明,一方面,外資與外貿之間存在緊密的相關性;另一方面,堅持開放導向是當前穩外貿穩外資穩增長的關鍵。
以外資“取勝”,上海的優勢或許難以復制。對于其他趕超者而言,更關鍵的是順應當下制造業的發展大勢,并在其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和發揮空間。
在幾個增長“領頭羊”當中,與一線城市并列的青島格外引人關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青島外貿增速高達9.2%,在萬億城市中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
更值得關注的是,其進出口總額增長至4305萬元,進一步拉近了與廣州的差距。這也是自2020年以來,青島對廣州的追趕下,兩市的再度靠近。
青島如何與“制造”深度發生關系?
短期來看,今年上半年,青島進口增速難得登上16.9%的高位,居于萬億城市首位。
大宗商品是拉動青島進口增長的主力,其中原油進口1085.8萬噸,增加57.7%,價值412.1億元,增長29%;成品油進口352.7萬噸,增加238.1%,價值121.1億元,增長132.3%。盡管二者價格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并未影響總額的高速增長。
由于我國對石油需求主要依賴進口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國經濟發展狀況。中糧期貨研究院原油研究員陳心儀此前接受采訪時指出,今年以來我國原油進口持續增長,或是國內需求復蘇的首要證明。
而青島恰踩中了復蘇紅利——早在2018年,經過一系列建設,青島港油品綜合吞吐量已超過億噸,在沿海港口中名列第一,全國每六噸進口原油就有一噸在青島港上岸。
油氣進口受價格影響明顯,長期也可能為青島外貿帶來掣肘。不止于此,“新三樣”同樣助推青島出口增長,今年上半年汽車零配件出口上漲7.1%,去年汽車零配件、汽車出口更是分別增長16.6%、102.8%,背后是長達10余年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培育。
作為外貿“老三樣”大市,青島在2009年才迎來第一個汽車零部件企業落地,2014年第一家整車生產、銷售的新能源汽車綜合基地北汽新能源正式開工。到現在,產值超過千億的汽車產業,已取代家電作為青島“第一大產業”的位置。
更具體的數據顯示,2021年青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7.2萬輛,據本地媒體報道,數量僅次于上海、柳州二市。反觀“汽車之都”廣州,該數量則為14.5萬輛。
圖片來源:新華社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寧波和東莞身上。
今年上半年,寧波進出口出現了1.4%的下滑,并未能回正,但與之相比,東莞增速僅有-11.3%。同樣的下行趨勢下,寧波顯現出更強的穩定性,也是在一季度超過東莞后,進一步確定領先態勢。
數據顯示,寧波新能源產品出口亮眼,太陽能電池、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出口額分別增長31.1%、62.6%和34.6%。反觀東莞,產品上缺乏“新三樣”的拉動,又面臨著傳統貿易伙伴所在的歐美市場持續下滑,制造業的轉型成效將關系到外貿的未來走勢。
除了產業因素之外,全球外貿格局的變化,同樣也在更為深刻地影響著國內各地的外貿表現。
自今年以來,中西部多個外貿高增長省份都遭遇明顯滑坡,而到6月,這一趨勢尚未實現扭轉。突出體現在重慶、陜西兩省,分別出現了15%、14%的下滑,其中陜西省會西安的外貿增速為-16.9%。
圖片來源:新華社
此前,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西部這幾個省份的進出口增長主要受到全球需求萎縮、產業外遷、地緣政治三大因素影響。如富士康等電子加工企業產業外遷、美國芯片法案出臺對西安集成電路的影響。
以陜西為例,1-5月外貿總額下降12.3%,表現在機電產品上,其出口占全省總值89.1%、下降13.5%,進口占全省總值64.7%,下降21.8%。其中,集成電路進口21.3%、出口下降22.8%,而其集成電路產業很大一部分來自三星西安工廠。
舊的貿易結構在退出,新的貿易結構也在進入。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提到,眼下,遠洋貿易受到影響的同時,地方貿易則迎來增長。中西部省份適應和規避外貿外資受地緣政治影響的調整需要時間,也有省份迎來增長新機。
縱觀各個省份的表現,沿邊省份逐漸走向外貿增長極。其中,增速前三名來自新疆、廣西和內蒙古,分別增長65.2%、43.2%和32.9%。位于東北邊陲的黑龍江也增長16.6%,成為東北三省外貿增長的引領者。
王國文分析指出,靠近俄羅斯的區位條件下,對俄貿易是新疆、內蒙古和黑龍江三省外貿的重要增長點。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俄貿易額猛增40.6%,達到1145.47億美元,體現在各省上,今年1-5月,內蒙古、黑龍江對俄貿易分別增長97.58%、17.8%,而上半年新疆對俄貿易則實現了107.6%的增長。
先一步構建的通道有效發揮了對外貿的促進作用。一個例子是,位于內蒙古、承擔中俄貿易65%以上陸路運輸任務的滿洲里口岸,上半年共查驗出入境中歐班列2326列,同比增長10.7%。不久前獲批將被建設為內陸貨物中轉口岸的俄羅斯海參崴港口岸,還將為黑龍江打通出???。
廣西則與東盟更加貼近。數據顯示,上半年,廣西對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進出口達到1613.5億元,增長92.6%,占同期廣西進出口總值的47.6%。其中,廣西對越南、泰國進出口分別增長102.6%、152.6%。
相比之下,同樣作為西南沿邊省份的云南,外貿總額卻下降了12%。經由廣西出海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無疑是二者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一季度,海鐵聯運班列累計開行2169列,同比增長25%。
值得關注的是,外貿總額普遍偏小的沿邊省份,是否有走上全國前列的可能?廣西似乎正展現出破局者的模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