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1 20:55:15
◎新興的東南亞電商市場正在成為各方勢力新的戰場。
每經記者 陳婷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東南亞的電商戰事,有了新進展。
近日,根據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向新加坡會計和企業管制局(ACRA)提交的文件顯示,Lazada獲得阿里巴巴8.45億美元注資。
Lazada近日獲得阿里巴巴8.45億美元注資 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Lazada會借此繼續加大對扶持東南亞本地商家的投入,進一步提升消費者體驗。
這是自今年3月阿里巴巴宣布分拆計劃并成立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后,Lazada再次獲得母公司阿里巴巴注資。早在今年4月,根據新加坡會計和企業管制局(ACRA)文件,Lazada從母公司阿里巴巴獲得了3.529億美元的注資。
也就是說,截至目前,Lazada今年已經獲得阿里超11億美元的注資。
這兩年,Lazada所在的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在蔣凡的麾下成長。5月18日,蔣凡以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AIDC)CEO的身份出席阿里集團財報分析師會議。他提到,本季度,國際業務展現了快速的增長勢頭,增長主要驅動力來自于業務規模的擴大和商業化率的提升。
蔣凡還表示,面向未來,國際零售業務依然會堅持“跨境+本地模式”的投入。
而Lazada顯然是蔣凡口中的“本地模式”的關鍵一環。
資料顯示,Lazada自2012年在東南亞成立,總部位于新加坡,業務覆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六大市場。
自成立以來,Lazada通過加大技術基礎設施投入、自建物流,以及業務上持續深耕東南亞本土市場,成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
目前,Lazada在六個國家擁有超過1.6億活躍消費者,每月活躍賣家數超過100萬。
近年來,東南亞電商處于成長期。6月,Momentum Works發布的東南亞電商的報告顯示,2022年,Shopee、Lazada、Tokopedia等九大電商平臺的GMV同比增長14%,達到995億美元,是2020年的1.8倍。
按平臺細分來看,Shopee的GMV為479億美元,幾乎占據了該地區GMV的一半,Lazada則在除印度尼西亞以外的東南亞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二,GMV達到201億美元。作為后進者的TikTok Shop,GMV為44億美元,其中在印度尼西亞的GMV達到25億美元。
新興的東南亞電商市場正在成為各方勢力新的戰場。除了屢獲阿里注資的Lazada之外,據媒體報道,今年6月,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在印尼一個論壇上透露,該公司將進一步擴大在東南亞市場的足跡,他表示:“未來幾年,我們將在印尼和東南亞投資數十億美元。”
阿里也派出大將搶占這一市場。2021年底,蔣凡被正式任命負責“海外數字商業”板塊,代表阿里巴巴集團分管全球速賣通和國際貿易(ICBU)兩個海外業務,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場的多家子公司。
今年3月,阿里宣布啟動新一輪公司治理變革,根據方案,在阿里巴巴集團之下,將設立阿里云智能、淘寶天貓商業、國際數字商業等六大業務集團和多家業務公司,蔣凡則任國際數字商業集團CEO。
迄今為止,蔣凡統管阿里國際業務已經超過一年半,Lazada出現了哪些變化?
2022年6月,董錚履新Lazada集團CEO,據媒體報道,董錚于2018年6月正式加入Lazada,并先后出任Lazada泰國和越南首席執行官。此外,董錚是Lazada任職最久的高管之一,也是長期扎根東南亞、精通東南亞本地市場、伴隨Lazada集團成長起來的管理人才。
去年6月,董錚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深耕本地化是Lazada的核心競爭力。他在當時提到,跟中國不同,東南亞的六個核心國家是處于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
“例如,在消費水平排在世界前列的新加坡,我們的LazMall滲透率很高,甚至超過了天貓在中國的滲透率。但在其他東南亞國家,電商的總體滲透率還有待提高。這要求我們堅持在不同國家因地制宜,實施真正符合本地市場需求的商業策略。”董錚在當時表示。
當下,據記者了解到,Lazada的目標是GMV實現1000億美元,到2030年服務3億消費者。
在阿里2023財年Q4財季,海外電商業務保持著增長勢頭。
季度內,包含Lazada、速賣通、Trendyol和Daraz的國際零售商業訂單量整體同比增長15%,收入同比增長41%。
其中,Lazada通過優化買家體驗,在東南亞市場實現雙位數訂單同比增長,并繼續擴大其買家基礎;Trendyol從3月起業務恢復,以及新業務訂單增長強勁,季度訂單同比增長率保持強韌。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蔣凡曾表示,未來在to C領域,國際數字商業集團依然會堅持跨境+本地模式的投入。跨境市場的潛力依然很大。本地市場中,除了在東南亞市場持續投入,也會積極關注更多新的區域市場機會。
他還表示,在to B領域,已對現有模式進行了一些升級,從以前的交易服務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服務,比如說金融、物流、數字化等等,“我們也會積極把B to B業務模式拓展到海外其他區域。”
如蔣凡所言,在to C領域,回顧他接手國際業務后的思路,即“跨境+本地”模式。
除了Lazada堅持本地化之外,就跨境業務而言,4月19日,速賣通(AliExpress)面向廣東企業正式推出全托管服務。所謂“全托管”,即平臺負責店鋪運營、倉儲、配送、售后服務等環節,商家則只需要提供貨品,備貨入倉。商家提報供貨價,平臺和商家一起決定最終銷售價。此前,速賣通全托管服務自2022年年底開始在深圳、義烏試運行。
而to B的國際站在今年上半年也引入一系列新技術升級外貿服務產品:外貿生意智能工作臺OKKI、線上跨境物流服務(Alibaba.com Logistics)、B2B跨境直播等。據悉,上半年,阿里國際站平臺上的海外需求量同比增長超過30%,5月份的線上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30%。
截至目前來看,在蔣凡的掌管之下,國際業務交出了階段性的成績單。
從營收數據來看,在Q4財季,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的營收達到185.41億元,占阿里巴巴集團當季總營收的9%,與云業務的收入(185.82億元)持平。此外,在過去的四個季度,阿里國際業務收入增長分別是2023財年Q1的2%、2023財年Q2的4%、2023財年Q3的18%、2023財年Q4的29%,保持了多個季度的連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據財聯社報道,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邁克爾·埃文斯(J.Michael Evans)6月15日對媒體表示,該集團希望在歐洲建立本地服務,向當地消費者銷售當地品牌。埃文斯還提到:“目前我們已經在西班牙啟動了一個試點項目,并希望在整個歐洲推廣。”
當下,一切都還在變化之中。就阿里的國際業務而言,各業務發展情況不盡相同,各國也存在國情差異,這都意味著一定的挑戰,而包括TikTok等競爭對手在海外的攻城略地也帶來不小的競爭壓力。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蔣凡曾表示,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有些業務已經取得不錯的利潤,有些業務還在投入期,“我們肯定會在一些機會市場和一些機會的商業模式上進行持續的投入。”他還表示,會以一個非常長期的角度來看海外的市場業務,會動態地去看不同業務的投入以及盈利的情況。
在阿里新一輪治理改革之后,各集團也變得更為獨立,7月,坊間也傳出馬云現身巴基斯坦等國的消息。擺在阿里國際業務面前的機遇不小,壓力也不小。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