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3 21:49:46
每經記者 李玉雯 趙景致 每經編輯 廖丹
7月21日,有消息稱常州市部分銀行同意下調存量房貸利率。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咨詢當地多家銀行,工作人員均表示目前沒有收到通知。
在記者咨詢的過程中,部分銀行提到當前可以辦理商貸轉組合貸,即純商貸轉為“商貸+公積金貸款”,其中商貸部分的利率可以按現行最低的利率水平來執行。同時,由于公積金貸款利率比商貸利率低,整體上便可實現房貸利率降低。
常州“商轉組”中商貸利率可轉成3.7%
記者撥打常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熱線,對方表示,“如果你做商業貸款轉成組合貸款,公積金貸款這部分,按照公積金利率的。銀行的那部分按照銀行的要求來,看他們那邊是按什么利率。”
去年10月起,央行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其中首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15個百分點,五年期以上調整為3.10%;第二套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保持不變,五年期以上為3.575%。
另外,今年6月LPR調整后,5年期以上LPR降至4.2%。根據當前的房貸政策,常州首套房商貸利率執行的標準是LPR-50BP,二套房貸利率執行標準為LPR+60BP。這意味著,常州商貸首套房貸利率最低執行利率可到3.7%,二套房貸利率最低可到4.8%。
工商銀行某支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商貸轉組合貸需要在目前沒有其他房貸的情況下才能辦理,可以先測算一下公積金貸款額度,剩余商貸中扣除公積金貸款的部分可以轉。組合貸款中商貸部分利率要看當時辦理的是首套房貸還是二套房貸,若是首套房貸現在可以轉成3.7%,二套可以轉成4.8%。”
類似地,招商銀行某支行貸款經理也表示,轉完后商貸部分的利率就和目前利率一樣,首套房利率3.7%,二套房利率4.8%。“今年年初,出了商轉組政策,現在常州這邊銀行都可以做(商貸轉組合貸)。”
記者注意到,去年9月5日,常州市恢復商轉公貸款“先還后貸”服務,隨后在當年末,又創新推出商轉公“以貸還貸”服務,以滿足該市住房公積金繳存人的商轉公貸款需求。
今年初,常州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常州市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轉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管理辦法(試行)》。根據此辦法,商轉公貸款包括兩種辦理方式:
一是“以貸還貸”方式。已辦理商貸的借款人向中心申請商轉公貸款,經中心同意后,借款人辦理中心認可的擔保手續,在商轉公貸款抵押手續辦妥后中心發放商轉公貸款至相應的還款賬戶償還商貸。
二是“先還后貸”方式。已辦理商貸的借款人向中心申請商轉公貸款,經中心同意并辦理中心認可的擔保手續后,還清商貸,在商轉公貸款抵押手續辦妥后中心再發放商轉公貸款至借款人賬戶。
銀行是否有動力推進存量房貸利率調降?
而近期市場對于存量房貸利率調降的話題熱議不絕。此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持和鼓勵商業銀行與借款人自主協商變更合同約定,或者是新發放貸款置換原來的存量貸款。
記者對此聯系了多地多家銀行,均表示目前暫未接到通知。“我們關注到了市場信號,也在和同業、監管保持積極溝通,這塊目前還在內部研討當中,暫時還沒有進一步信息,主要還是結合自身經營隨行就市地調整。”有城商行總行人士對每經記者表示。
市場關注的熱點也在于,在行業整體息差承壓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是否有動力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如果推進會對銀行帶來怎樣的影響?
植信投資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馬泓表示,宏觀層面,在貨幣政策和利率環境相對比較寬松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資金成本和貸款利率普遍處于較低水平。是否調降存量房貸利率取決于商業銀行本身是否能夠承受這部分貸款業務的調整。調整存量房貸利率會對商業銀行的利潤和部分經營考核指標產生直接影響,難度可能在于該商業銀行是否對此敏感,即對于商業銀行總的業務影響程度是否較大。個人方面如果享受到新的、偏低的房貸利率,可能會對激活個人消費支出帶來正面的推動作用。
“值得關注的是,個人按揭貸款業務占比相對較高的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這個是關鍵點,如果這些重要的商業銀行能夠進一步推動這項業務的開展,未來調整存量房貸的業務可能會進一步推進。”馬泓說道,另外,如果存量房貸利率下調也可能會對新的房貸利率起到帶動作用,進而可能對新房銷售帶來積極的效應。
馬泓表示,參考當前提前還貸業務的訴求,如果有部分銀行先行開展調降存量房貸業務,可能后續會有更多相關需求被提上日程,商業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辦理業務能力需要留意,可能也會與辦理提前還貸業務出現類似的排隊狀況。更廣義層面,我國商業銀行個人按揭貸款業務在不同層級和區域的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分化,全國范圍的狀況可能會有偏差。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