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5 23:24:38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縣城是連接城鄉的重要節點,它不僅為生活在縣城的人口提供安居樂業的條件,而且還能有效為5億農業人口就業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這是引導農業人口轉移,特別是就近城鎮化的重要方面。”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22年相關縣域統計公報視覺中國圖
7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在2023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作上述表示。
本次論壇發布了《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賽迪百強縣”)。研究顯示,從發展規???,2023賽迪百強縣中進入“GDP千億俱樂部”的縣域達到54個,蘇浙兩省保持領先,閩湘皖蒙省(區)內差異較大,魯鄂川三省發展潛力較大。
百強縣發展有三大模式
研究顯示,從發展水平看,百強縣與“粵蘇浙魯”等經濟強省體量相當,百強縣進出口總額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可與“粵蘇浙魯”等經濟大省比肩。從發展動能看,固定資產投資強勢拉動百強縣經濟增長。從富裕程度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彰顯百強縣“富民”與“強縣”并重,百強縣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低于發達省份,城鄉人均收入占比較高。
賽迪顧問業務總監、縣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介紹,百強縣發展有三大模式。一是江蘇、浙江為代表的“狼群模式”,江蘇、浙江縣域經濟發展相對均衡,縣域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相互競逐;二是福建、山東、湖北、四川、湖南為代表的“雁行模式”,形成省內縣域經濟“雁行”梯隊式發展格局;三是貴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的“獅王模式”,集中培育核心典型縣市,把其打造成為標兵,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研究顯示,2022年54個“千億縣”完成GDP8.6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7.1%。“千億縣”財力雄厚,2022年“千億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值達到108億元。
余德彪介紹,當前“千億縣”形成了六大典型發展模式:一是以昆山市、江陰市、慈溪市、義烏市等為代表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創新驅動主導模式;二是以晉江市、南安市等為代表的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產業集群驅動主導模式;三是以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為代表的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融合驅動主導模式;四是以龍口市、膠州市為代表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傳統產業升級驅動主導模式;五是以神木市、準格爾旗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資源驅動主導模式;六是以仁懷市為代表的核心企業驅動主導模式。
談及推動培育更多的經濟強縣,余德彪建議,首先要由無向有,推動暫無百強縣、“千億縣”等標桿縣市的省(區)培育出核心縣市;其次,由單核向多點,推動單核示范省(區)向多點引領模式發展;再次,由多點向群,“雁行模式”的縣域經濟發展加快向“狼群模式”縣域邁進;此外,由群向全域,推動江蘇、浙江為典型的“狼群模式”縣域邁向更高發展層次。
高新區要做強產業支撐
在同日舉行的2023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蘇波表示,高新區是我國實體經濟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陣地,在現代化全局中地位突出、作用突出。“立足推動新型工業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我認為未來推進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要做好‘強’‘融’‘優’三項工作。”
具體而言,首先是“強”,高新區要做強產業支撐。蘇波表示,一方面,高新區鞏固傳統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積極推進傳統產業強鏈和優勢產業延鏈,促進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要采取更大力度推進短板產業補鏈,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補齊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基礎工藝等“五基”短板。
“另一方面,高新區以發展未來產業培育競爭新優勢。”他說,要走一步看三步,加快在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細胞與基因、未來網絡、深??仗斓惹把乜萍己彤a業變革領域謀劃布局,支持手段要從“給政策”轉為“給場景”,打造未來產業的應用場景體系。
二是“融”,高新區要構建融合型的產業生態。一方面,高新區要把握趨勢、保持定力、敢為人先,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均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正確處理好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避免割裂對立,推動產業深度融合。“高新區在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過程中,要在發展工業的基礎上,以技術創新打破產業邊界,拉通農業和服務業的內部結構與價值鏈升級。”蘇波強調。
另一方面,要堅持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過度把資金、設備等資源向大企業傾斜,要做到既要抓大,也不放小,搭建大中小企業的交流、展示、對接、服務平臺,積極推動在技術創新、產品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深入合作,釋放大企業活力、激發中小企業潛力,實現在全球競爭中由單點企業競爭逐步轉向生態競爭。
最后是“優”,高新區要優化產業環境。蘇波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高新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更要全面做好改革創新和制度優化,對人才、資金、政策、產業治理等方方面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形成更加高效、穩定的要素供給能力與產業發展環境。
封面圖片來源:數據來源:賽迪顧問、2022年相關縣域統計公報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