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30 09:55:32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編輯 肖芮冬
本周A股上漲,上證綜指全周大漲3.42%至3275.93點;其余股指稍弱,深綜指、創業板綜指全周分別漲2.03%、1.16%,科創50指數僅小漲0.74%。
上漲主要集中在周二及周五,周三與周四應算是“整固”。雖然周五漲幅不如周二,但重要性也不亞于周二。A股于周二的上漲與重要會議釋出重磅利好相關,許多人會有些措手不及,所以多少就有些被動上漲意味;周五的上漲雖也有些消息面利好誘因,但更主要與多頭主動出擊相關。
表面看,周五的上漲與證監會貫徹會議精神相關,但這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高層政策傾向相當明顯。下級部門執行會議精神是件可預期的事,無非或早或晚而已。當然,如果證監會釋出利好晚幾天,也不排除行情稍有推遲的可能,只是大方向卻不會改變。
市場之所以在周三、周四未立即發動行情,個人感覺可能的原因有三個:一是市場需要些時間消化周二跳空高開后的“浮籌”,二是市場需要些時間來“思索”會議精神及應該選擇何類股票入手,三是市場尤其外資肯定會有意愿等待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利率會議“靴子”落地。
上述“浮籌”基本上可以粗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題材為主的品種,比如之前風頭上的AI等相關個股;第二類是超跌的大藍籌。對于前一類來說,這其中資金面臨個股高開時堅守或換股的選擇;對于后一類來說,這其中資金得判斷股指到底是短線反彈,還是持續性上漲,然后據此決定是否短線先拋一把。投資者千人千面,操作風格不同,誰對誰錯現在也不好說,也只能等未來事實來驗證了。
由周五盤面看,市場在第一波反攻中顯然優選了大金融及大消費板塊,這也是本周“雙創”股指表現稍弱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市場在“思索”后,暫時傾向于選擇大盤藍籌。
A股市場向來有“蹺蹺板效應”,就當前市場資金面情況看,應不支持多點開花,所以即便周五出現了大漲,成交仍未達到萬億級別。不過,隨著行情深入,估計市場資金量會漸次加大,萬億以上在未來很可能會成為常態。
現在民間儲蓄量較高,若股市財富效應形成,這部分資金只需有較小比例流入股市,A股資金量就很容易快速走高。引導民間資金流入股市有個重要渠道是各類股票型基金,只要這類基金凈值形成上升趨勢,就會形成“資金流入-凈值提升-盈利示范效應造成基金吸引力增強-資金被吸引進一步流入”。
既然行情已發動,倉輕的投資者應盡早回補,倉重的也可優化倉位。雖說政策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在中短期來看,政策對股市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在品種選擇上,個人覺得投資者至少在第一波反擊中應盡可能跟隨主流資金,比如可優選些順周期大型個股。等到股指未來漲到一定的高度時,再視屆時的經濟復蘇實情考慮是否調整倉位。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牛眼(微信號: njcjnews)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1897557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