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1 18:36:51
◎選擇自研自產解決核心零部件問題,一方面能夠從核心原理到制造全方面地了解電機的各項性能指標,產品再升級時擁有足夠主動權;另一方面也能極大降低成本。
◎此前兩輪電動車企業都存在“重銷售、輕研發”的問題,不過這一問題在近兩年有所改觀。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梁梟
一場更激烈的競賽正在兩輪電動車市場吹響號角。
近日,兩輪電動車生產企業愛瑪科技(SH603529,股價31.06元/股,市值268億元)在重慶首次展示其在電機領域的生產技術和產能布局。公開資料顯示,重慶愛瑪機電科技公司成立于2022年4月,是愛瑪科技旗下首家電機研發制造企業。
事實上,隨著“新國標”等行業執行標準的施行,資質不足的中小企業陸續清退,兩輪電動車行業發展也從依賴“價格戰”轉變為重點提升品牌與產品的高端化價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發力電機外,電動車其他關鍵部件的技術革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面對環境變化,反應最快的往往存活率最高。一面是持續增長的市場空間,另一面是日益激烈的競爭,以及“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GB17761-2018)”后倒逼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不少兩輪電動車企業都在暗自蓄力。
據招商證券研報,2022年到2025年期間,兩輪電動車預計會產生1.11億輛替換需求。不少兩輪電動車企業開始在“面子”和“里子”上下足功夫,一邊增加智能導航、閃充或無線充電等新功能,另一邊則布局電池、電機等關鍵核心部件,提升硬核競爭力。
電機作為電動車的關鍵部件之一,扮演著電動車心臟的角色。愛瑪科技集團代理總裁羅慶一表示,除了重慶愛瑪機電科技公司外,愛瑪科技還在天津大本營也布局了機電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消費群體對兩輪電動車的關注焦點也在轉向“三電”品質、性能等。據艾瑞咨詢《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白皮書》,在購車產品關注因素中,61.40%的用戶會關注電池及續航,58.20%的用戶會關注剎車安全性及穩定性,接近84%的用戶會偏好選擇有智能化功能的兩輪電動車。
據了解,愛瑪科技在2020年開始對其研發體系進行改革,并逐漸形成了APDS(愛瑪產品開發流程),從而實現正向開發。
選擇自研自產解決核心零部件問題,一方面能夠從核心原理到制造全方面地了解電機的各項性能指標,產品再升級時擁有足夠主動權;另一方面也能極大降低成本。據重慶愛瑪機電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電機自研相比外部采購,成本降幅在10%左右。
事實上,在兩輪電動車領域,下場專注提升核心零部件技術實力的不只有愛瑪科技。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簡單梳理發現,包括雅迪、綠源等目前都在圍繞“三電”下功夫。
比如,去年11月綠源電動車便發布了“液冷電機”技術,提升兩輪電動車的整體運行效率和壽命;而雅迪也在去年8月發布了雅迪TTFAR石墨烯4代電池,解決續航、高低溫環境差異方面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兩輪電動車企業都存在“重銷售、輕研發”的問題,不過這一問題在近兩年有所改觀。
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愛瑪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97億元、2.39億元、4.04億元、5.0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26.56%、56.74%、39.50%、25.39%;而雅迪控股(HK01585,股價15.58港元/股,市值477億港元)2019年~2022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86億元、6.05億元、8.44億元、11.0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1.33%、21.32%、69.04%、31.10%。
此外,行業新生代勢力九號公司(SH689009,股價31.52元/股,市值226億元)、小牛電動(NIU,股價3.01美元/股,市值2.32億美元)也在加強研發上的投入。財報顯示,2021年、2022年,九號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5.04億元、5.8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94%、15.81%;2020年~2022年,小牛電動研發費用分別為1.05億元、1.35億元、1.7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6%、22.2%、22.8%。
頭部公司加大研發投入,也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支撐,未來的增量不僅僅是“新國標”下的替換需求。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副秘書長郭禮豪表示,兩輪電動車行業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綠色環保交通出行系統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承載著上億消費者的日常出行重任。2022年,電動自行車年銷量增幅達10%,社會保有量已達3.5億輛。向內發展的同時,也在以20%的增速實現海外市場的拓展。
可以預見的是,在新一輪兩輪電動車行業競爭中,對核心零部件的把控能力將成為關鍵砝碼。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1181730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