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1 20:12:40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期A股市場表現低迷,周一收盤A股主要指數跌幅均超過1%,成交額繼續縮減至6789億元。A股低迷的成因復雜多樣,既有宏觀經濟的因素,也有匯率、經貿關系等外部因素的干擾,同時也有房地產市場調整帶來的居民“財富幻覺”消失。在所有影響因素當中,信心不足導致的風險偏好大幅下降尤為關鍵,這在其他資產類別上也有顯現,比如銀行理財凈值相對較小的回撤,就引發了去年底較大規模的贖回。在風險資產遇冷的另一頭,則是居民對低風險資產的追捧:居民存款在2022年新增17.8萬億元后,今年上半年再度增加11.91萬億元,且有明顯的定期化特征。
為提振A股信心,在上周五證監會就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答記者問中進行了系統性部署,在數十家上市公司宣布擬回購股份后,8月21日又有多家基金公司、券商宣布自購旗下權益類產品。但A股市場的信心修復需要一個過程,這尤其有賴于整個社會風險偏好的回升。系統性因素不可抗,A股自身的制度建設和優化,是應對各種挑戰最好的辦法。
長期以來,A股長于提供融資、促進產業轉型,但對投資者來說,股市是個人資產配置的一種方式,而非唯一方式。相比銀行存款、保險、債券等低風險資產,股市風險要高得多,回報也理應高得多。從風險和收益的匹配度來看,A股相比其他資產類別的獨特優勢并不明顯。事實上,A股從來不缺乏可觀回報的機會,但這種回報在公平性、可得性、穩定性、可預期性上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比如,滬深兩市總計有1071只注冊制新股上市,有753只股票現價高于發行價,占比七成,表面看這給二級市場投資者創造了價值,但注冊制新股的普遍特點,是上市首日巨大的成交量和漲幅,打新中簽者最合理的選擇就是在當天選擇套現,接盤者大概率會虧損,到了一年后機構的戰略配售股、創投機構原始股才能解禁,這時候股價早已回落,實際回報大幅縮水。新股發行的特點,決定了專業投資者和其他搭便車、拼運氣的中簽者相比完全沒有優勢,這會抑制專業投資者的參與熱情,同時創投機構沒有拿到更多的增值部分,輸血實體經濟的能力也減弱了。
股市更高的回報不會體現在每個投資者身上,必然有一些人會虧損,但將股市作為一個整體或從所有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看,這樣的規律應當有所體現。衡量這種回報最好的指標是指數,指數的價值不僅僅在于量化,它本身也是投資者獲取回報的重要工具,被動投資已成為全球資管行業增長最快的一部分。近年來,A股的核心指數普遍存在回報缺乏可持續性的問題,在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指數編制者應當更為敏銳地體現這些變化,捕捉新的投資機會,同時還要避免過于集中某一領域、某一市場的風險,兼顧成長與價值平衡,讓投資者有獲得更穩定、更可預期回報的抓手,提升整體市場的吸引力。
投資需要權衡收益和風險是否匹配,機構投資者有信托之責,往往比個人投資者更注重這樣的平衡,社保基金、養老金等涉及保障問題的資金更是如此。A股中長期資金持股占比不足6%,遠低于境外成熟市場普遍超過20%的水平。目前A股市場以中小投資者為主,持股市值在50萬元以下的小散戶占比96%,即便是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公募基金行業,也遠未達到左右市場格局的規模。機構投資者的規模增長沒有跟上市場擴容的速度,這固然有可投資品種、風險對沖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但也和A股市場缺乏容量足夠大、可投資周期足夠長的產品有關——2020年的基金抱團和2021年初抱團瓦解這樣的劇烈反轉,殷鑒不遠。
從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需求出發,A股市場需要從一種競爭性的視角,充分挖掘并鞏固其相比其他市場的獨特優勢,讓更多中長期資金主動積極配置A股。在證監會安排中,提到了擴大中長期資金投資范圍、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參與上市公司治理行為規則等六個方面的舉措,期待這些改革措施能夠進一步提升A股的配置價值,讓專業投資者、長期投資者得到應有的回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