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8 00:27:27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8月27日晚間,證監會連發三文提振市場,其核心包括:1、將融資買入保證金最低比例由100%降至80%;2、上市公司若破發、破凈,或最近三年未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額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凈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控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3、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對金融業或其他大市值公司的大額再融資,實施預溝通機制,對于存在破發、破凈、經營業績持續虧損、財務性投資比例偏高等情形的再融資,適當限制其融資間隔、融資規模,嚴限多元化投資,等等。此外,財政部、稅務總局也發布公告,宣布自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
自決策層定下“活躍資本市場”的要求后,A股在交易端、投資端的調整接踵而至,從交易所到券商,從基金公司到上市公司,各責任主體或降費、或回購,以實際行動響應活躍資本市場的號召。從A股的整體體量看,交易端降費、上市公司回購或基金自購的影響較小,長期資金的引入立足長遠而非當下。在此前的評論文章中,筆者指出,流動性是當下A股市場重要的直接制約因素,這突出表現為火熱的IPO市場、再融資和大量限售股解禁所帶來的流動性“失血”超過二級市場資金流入的矛盾,要活躍資本市場必須要平衡好一二級市場。
證監會前述三項政策,直指A股流動性這一核心問題。融資買入最低保證金比例降低20個百分點,將多撬動25%的資金,以當前1.48萬億元的融資總規模計算,這意味著有3700億元的增量資金上限;收緊IPO的逆周期調節,不僅僅是減少了市場“失血”,同時上市首日的炒作減少也有助于大量流動性留在二級市場,而不是高位套現離場;再融資也和股價掛鉤,同時收緊經營持續虧損、搞多元化投資的上市公司的再融資,也能堵住大量非必要的融資需求。
對實控人和控股股東的減持限制超出預期,其實際影響會非常大。筆者根據Wind統計,破發、破凈、3年現金分紅為零、3年現金分紅總額低于凈利潤30%(含負數)的公司數量(已去重)分別為535、354、993、495家,對應市值分別為43142億元、15.12萬億元、74667億元、57347億元,合計2377家,對應總市值32.64萬億元,分別占市場總量的45.06%、41.3%,這將大大減輕未來上市公司的減持壓力。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對于控股股東、實控人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等行為,也需要給出明確的指引。此外,證券交易印花稅減半也是回應市場呼聲的重要舉措,盡管這并非左右市場走勢的決定性因素,但投資者的訴求得到滿足,也能實實在在提振投資者信心。
上述四項利好政策,能在短時間內改變A股的資金面狀況、提升市場吸引力,A股回暖可期。但正如筆者此前對此呼吁的那樣,這些政策都帶有逆周期調節的色彩,在市場處于底部,已有激勵政策應出盡出的情況下,長期的基礎性制度改革也要同步跟進。尤其是IPO這一關鍵環節的定價有效性是各種改革措施的關鍵。比如,對于上市首日巨大的漲幅和1年后限售股解禁的減持壓力,在上市首日可以考慮適當增加股票供應,實現買賣雙方的充分博弈。又比如,在定價和申購環節,需要體現價高者得、價高者承擔更高風險的邏輯,等等。
治市有長策,市場有恒心,期待制度層面能有更多積極的變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