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0 21:52:24
記者 孔澤思
作為一家在通信設備行業積累深厚的上市公司,共進股份的傳統主營業務包括智慧通信業務、移動通信業務、汽車電子業務和傳感器封測業務等。而在全球智能傳感器快速發展的趨勢下,公司決定在智能傳感器領域再邁出一大步。
8月31日,共進股份宣布將以1.5億元對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物科技”)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后將持有芯物科技21.834%股權。這一舉動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企業供圖
近日,共進股份董秘賀依朦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一場深度交流,她告訴記者,全球智能傳感器行業發展的勢頭十分迅猛,而中國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國內在智能傳感器的批量封裝、校準和測試領域還相對空白,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共進股份的傳感器封測業務正在起步階段,這場增資對公司來說,顯然有著長遠的考慮。賀依朦表示,芯物科技是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的法人主體,公司與芯物科技的合作從布局傳感器封測業務就已經開始。
“我們的傳感器封測業務側重的是智能傳感器領域的封裝和測試環節,而芯物科技既擁有多年來在智能傳感器工藝研發、晶圓制造等積累的技術實力,又是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聯盟的秘書處,有著豐富的產業鏈資源和資深的行業專家、技術人才,能從技術、資源、人才等方面為公司傳感器封測業務的發展充分賦能。”賀依朦表示。
前景可期 持續加碼傳感器封測業務
這一次大手筆的投資,其實并不讓人意外。時間撥回到2021年底,共進股份就已經開始布局傳感器封測業務,并設立了控股子公司上海共進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共進微電子”)。
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共進股份旗下已擁有1.8萬平米先進的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具備晶圓測試、CSP(芯片級封裝)測試和成品級測試能力,聚焦包括LGA、QFN、Fan-out、SIP和2.5D/3D等多種先進封裝類型的封裝能力建設。2023年上半年,共進股份傳感器封測收入規模超過1200萬元,并成功通過了12家客戶的認證。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智能傳感器技術及產業,陸續推出智能傳感器專項政策支持,助力智能傳感器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作為增資標的,芯物科技是國家智能傳感器創新中心的運營載體,主業為傳感器相關工藝研發(IP)及傳感器應用服務,其已建成國內首個12吋智能傳感器研發中試線,從工藝和技術來看,都與共進股份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由此也不難理解,共進股份對芯物科技1.5億元的增資,也是試圖進一步強化公司在傳感器封測領域的領先地位。
記者注意到,和增資協議同日發布的,還有共進股份的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共進股份實現營收43.55億元;歸母凈利潤2.02億元,同比增加5.86%;毛利率為13.28%,同比增加1個百分點。
從營業收入來看,盡管傳感器封測的收入占公司總營收比重還不高,但已經基本達到了該業務2022年全年的收入。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賀依朦表示:“傳感器封測業務和公司主業的網通、數通、移動通信業務有所不同。應該說網通、數通以及公司去年開拓的汽車電子業務,都是公司精益制造領域的橫向延伸,而傳感器封測業務則是在產業鏈方向上的探索。”
“這就好比微笑曲線的兩端,扎實的底部是精益制造,兩端分別是業務模式、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切入傳感器封測這個賽道,也正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當前全球智能傳感器行業發展的勢頭十分迅猛,而中國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其實還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國內在智能傳感器的批量封裝、校準和測試領域還相對空白,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賀依朦進一步解釋道,“也正是基于此,共進微電子一開始的對自身的業務定位就是聚焦智能傳感器和汽車電子芯片的先進封裝和測試服務,從公司的角度看,我們也希望通過微電子在這個賽道上的厚積薄發,能夠成為全球知名的規模大、種類齊全、技術先進的傳感器及汽車電子芯片封裝測試的產業基地和領軍企業。”
AI賦能 國內外競爭力不斷提升
作為信息與通信產品提供商,共進股份主要業務包括智慧通信業務(PON系列、AP系列、DSL系列等各類寬帶接入終端、交換機等數通產品)、移動通信業務(4G/5G小基站設備、固定無線接入設備以及以移動通信為技術基礎的各類專業和綜合應用產品)、汽車電子業務(自動駕駛域及智能座艙域的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傳感器封測業務(智能傳感器及汽車電子芯片領域的先進封裝測試)等。
在數通業務方面,共進股份持續深耕園區交換機、SMB(網絡協議名)交換機、數據中心交換機等領域。報告期內,公司密切跟蹤高速率交換機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態勢,目前400G數據中心交換機已實現批量出貨,800G及以上交換機進入調研階段。上半年海外收入規模較去年同期增加74%,海外收入占數通業務比例由14%提升至33%。
談及未來的市場發展,賀依朦分析道,未來2~3年左右,國內仍然是公司交換機的主要市場,當然海外市場也會不斷增加?,F在共進股份在產品質量、供應鏈和生產交期的彈性,以及人力開支和整體運營效率在內的成本上,都已經達到相當水平。“我們既有國內產能供應能力,又有海外產能儲備和供應能力。對于海外交換機客戶而言,基于供應鏈安全性和多樣性層面,可選性就有所增加。”
另外,在今年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浪潮下,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人工智能行業發展與創新,有分析人士指出,國內領先的數據中心交換機廠商有望充分受益AI(人工智能)帶來的數據中心建設需求。
應該如何把握AI帶來的機會?賀依朦表示,公司正積極開拓AI服務器合作機會,為數通業務規模的增長不斷賦能。“隨著國內數字基礎建設負載量需求的不斷上升,AI服務器、高速率的交換機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AI服務器是我們正在開拓的新產品領域,目前還在客戶的落地階段。往未來看,數通業務也是我們認為可能會為公司規模增長和盈利能力提升帶來貢獻的關鍵業務之一。”
“AI服務器和交換機,本質都是精益制造的領域,而我們在這個領域有著30多年know-how(技術訣竅)積累。目前市場上高階的交換機,包括核心路由我們都有在做,我們認為自己在交換機上得到過充分驗證,積淀的know-how是可以復制到AI服務器上的。”
對于公司未來的市場機遇,賀依朦直言,目前國內AI服務器品牌商對供應商產能需求和供應鏈多樣化需求在提升,另一方面其出海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海外需求本身需要代工廠既具備穩定的質量管理和生產能力,又兼具國內和海外供應、生產能力,公司又剛好在這幾個方面都有不錯的積累。尤其是在目前的地緣政治下,進口GPU(圖形處理器)短缺趨勢仍將持續。我們公司在整個供應鏈管控上十分注重國內+國外雙通道管理,物料國產化也是我們在考核中十分看重的一個指標。”
賀依朦強調,公司一直以來聚焦的全球大客戶、細分龍頭客戶、運營商直營客戶,與國內外眾多優質通信設備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目前公司的網通業務客戶覆蓋了中國、北美、歐洲、亞太等地區。在當前的國際競爭格局和品牌商對供應鏈多樣化和安全性要求下,包括公司在內的這類在質量、成本、交付和供應鏈彈性、前瞻的全球化產能布局上都擁有相對優勢的企業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封面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