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2023-10-07 16:35:44
談及即將在成都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皮埃羅表示,希望這樣的盛會“能夠成為對青少年科幻迷的一種激勵和啟發,也是未來他們成為科學家或科研者的一個啟蒙轉折點”。
對于人工智能的探索,人類一直都是興趣和恐懼并存,而這兩種情感背后的原因是相同的——不可掌控的未來和對被替代的恐懼。
人工智能演化出自己的思想,企圖脫離人類控制的題材也是影視文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情節。從科幻電影《機械姬》里的與人類軀體形狀一樣的智能機器人伊娃,到《她》里,與人類相愛甚至沒有任何具象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OS1……
這一切在不久的將來會不會成為現實?
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即將在成都開幕之際,紅星新聞、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發起“幻響未來,全球追光”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
日前,特別報道組記者專訪到美國硅谷人工智能研究院(SVAIRI)創始人兼院長、《硅谷百年史》《智能的本質》等書的作者皮埃羅·斯加魯菲,皮埃羅就未來AI智能科技發展、外星球生命的探索,以及人類當下最前沿科技等話題進行了暢想和分析。
談及即將在成都舉辦的世界科幻大會,皮埃羅表示,希望這樣的盛會“能夠成為對青少年科幻迷的一種激勵和啟發,也是未來他們成為科學家或科研者的一個啟蒙轉折點”。
皮埃羅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
很多硅谷科學家都受科幻作品影響
期待科幻大會能激勵啟發青少年
“在硅谷,科幻小說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硅谷里幾乎每一個科研者都曾經受到過科幻小說作品的啟發和影響。”皮埃羅在采訪中多次提到科幻作品對人類科技發展的巨大影響,“眾所周知,‘網絡空間’一詞就是由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創造的。”
公開資料顯示,威廉·吉布森在完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小說《神經漫游者》(Neuromancer)中,不但創造了“賽博空間”(cyberspace,又譯“網絡空間”),同時也引發了“賽博朋克”(cyberpunk)文化,并預示了電腦網絡世界。該小說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同時獲得“雨果獎”“星云獎”與“菲利普·K·迪克獎”三大科幻小說大獎的著作。
“此外,‘元宇宙’一詞也是來自于科幻小說。”皮埃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當皮埃羅聽說世界科幻大會即將在成都舉辦時,他非常開心:“我希望全球幻迷都能在這屆世界科幻大會上玩得開心,我更希望這樣的盛會能夠成為對青少年科幻迷的一種激勵和啟發,也是未來他們成為科學家或科研者的一個啟蒙轉折點。”
讓100個不同屬性的AI一起聊天
它們可能創造出自己的文明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精進,人工智能的自主化程度已經越來越高,甚至呈現出“人類化思考”的狀態,在不少影視作品中,也出現過人工智能技術逐漸超越甚至脫離人類技術掌控范疇的情節。這些大銀幕上的劇情,是否會真實發生呢?
“會的。”皮埃羅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解釋道,“所謂的‘文明’是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而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立的大腦,意味著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當滿足這樣的條件時,才有可能會碰撞和產生出一種文明。”當前人類大范圍所使用的人工智能技術其實都同屬于一個云端,且目前僅有這一個,“比如不管你是在美洲還是在非洲,當你使用不同用戶端的Chat GPT時,其實終端都是相同的一個,如果要AI創造自己的文明,那么至少需要一個以上不同的AI,才有可能產生碰撞。”
皮埃羅認為,這個條件在技術層面很快就可以實現。“不久的將來,不同屬性的AI會被我們運用到不同的場景里,比如醫療有醫療的AI,教育有教育的AI,物理有物理的AI等,當這些不同屬性的AI足夠多時,它們肯定會互相聊天并且創造出它們自己的世界和文明。希望這個新創造出來的AI世界和文明不是危險的,而是像我們人類文明一樣,富有創造力。”
至于這一天何時會到來,皮埃羅表示,“只要讓這些不同屬性的AI開始交談,可能我們第二天醒來,新的AI文明就已經誕生了。”他告訴紅星新聞,事實上已經有人做了這樣的“瘋狂”嘗試,就是將兩個AI放在一起,讓它們不斷聊天,“兩個AI之間已經可以不間斷地聊天了,如果有100個并且是不同屬性的AI在一起,又會發生什么呢?”
墨西哥的“外星人干尸”事件近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關注,人類一直以來都在不斷試圖尋找外星生命和文明,隨著AI科技的發展,是否會加速推進這一目標的實現?
皮埃羅認為,將來AI的介入,也許能夠幫助人類去辨別和尋找到探測研究的可能性,但僅靠AI是無法自主去探測外星生命的。他解釋道,AI會給出智能分析的建議,比如發現有異常信號數據時,它會提醒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但確認是否存在外星生命最終仍舊需要直接的互動,要么是我們人類去到另外的星球,要么就是外星球生命來到我們的地球。而如果星球之間相隔了幾百萬光年的話,這不是AI能夠完成的,這需要我們人類研發出可以高速運行的飛行器。”
腦機接口試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類需要對神經科學有足夠信心
9月中旬,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初創公司Neuralink宣布,將進行首次人體試驗,對癱瘓患者的大腦植入設備。該試驗通過在大腦中植入微小的電極,并利用電流讓計算機和腦細胞產生互動。
電影《阿凡達》中,人類通過腦機接口控制“替身”(Avatar)的活動;《黑客帝國》中,人類通過腦機接口與母體連接并維系溝通……這些科幻電影里的情節,正在一步步走進現實。
對于這項試驗,皮埃羅表示:“這對馬斯克來說是個好消息,但這并不是人類在這方面的第一次嘗試。其實已經有一些科學家在做關于腦機接口的人體試驗了,只是他們可能沒有馬斯克那么有名,所以Neuralink公司的這次試驗可以說是站在了不少科學家和研究者們的‘肩膀上’。”
皮埃羅認為,這個試驗對于人類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首先,對癱瘓患者來說,這項試驗旨在幫助他們重新與人交流,甚至可以借助系統,指揮智能手臂等輔助設備來幫助他們實現生活自理;其次,對醫學界來說,這項試驗可以幫助探索人類大腦的運轉模式,實驗結果將會給醫學界帶來巨大的積極影響。
“人類需要對神經科學有足夠的信心。”皮埃羅說,過去十年當中,有很多科學家和研究者已經研發出了可以提前讀取人類大腦信息的設備,并且掌握了可以不需要植入芯片等裝置,就可以讀取腦電波的技術,不過這些成果尚未被廣泛宣傳,也許是其效果還不夠理想,“但是對于這項科學探索的未來,我保持很樂觀的態度。”
皮埃羅接受紅星新聞采訪
隨著全球科技的高速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多個高新科技產業中心的迅速崛起,下一個百年,世界上的某個角落,會不會有第二個硅谷誕生?
皮埃羅對此認為:“硅谷是獨一無二的,但它也僅僅代表人類在科研探索的長河中的一個階段,也許在下一個百年,會有新興的、我們無法想象的全新技術中心會崛起,但它也是獨一無二的,它也并不想成為第二個硅谷。”
紅星新聞記者 沈杏怡 攝影記者 繆睿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