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09 20:55:54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何小桃
北京時間10月9日晚間,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勞迪婭·戈爾?。–laudia Goldin),以表彰她在女性勞動力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戈爾丁是第12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哈佛大學教授,是歷史上第三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也是諾獎史上首位單獨獲得該獎項的女性,因此將獨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728萬元人民幣)的獎金。戈爾丁之前,獲此殊榮的兩名女性分別是2009年的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和2019年的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但她們都是與他人共享該獎項。
收集美國200多年來的檔案數據進行研究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其官方新聞稿中稱,戈爾丁的研究揭示了勞動力市場性別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她首次全面介紹了幾個世紀以來女性的收入和勞動力市場參與情況。戈爾丁的研究解釋了這些重要因素變化的原因,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性別差距的主要原因。
“女性在全球勞動力市場上的代表性嚴重不足,而且當她們參加工作時,她們的收入低于男性。戈爾丁收集了美國200多年來的檔案數據,證明了收入和就業率的性別差異是如何,以及為什么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瑞典皇家科學院寫道。
戈爾丁證明,在這整個200多年的時間內,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的趨勢并沒有上升,而是形成了一個“U型”曲線。19世紀初,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已婚婦女的參與率有所下降,但在20世紀初,隨著服務業的發展,已婚婦女的勞動參與率開始上升。戈爾丁解釋稱,這種模式是關于婦女家庭責任的結構變化和不斷演變的社會規范的結果。
而在20世紀,婦女的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在大多數高收入國家,婦女的教育水平大大高于男性。戈爾丁證明,獲得避孕藥通過為職業規劃提供新的機會,在加速這一革命性變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20世紀現代化、經濟增長和參加工作的女性比例有所上升,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男女之間的收入差距卻幾乎沒有縮小。戈爾丁認為,部分原因在于,影響一生職業機會的教育決策往往是在人們相對年輕的時候做出的。如果年輕婦女的期望是由前幾代人的經歷形成的,那么發展將是緩慢的。
從歷史上看,性別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教育和職業選擇的差異來解釋。然而,戈爾丁的研究表明,這種收入差異主要發生在從事同一職業的男女之間,而且主要是在“一胎”出生后出現的。
諾獎委員會主席雅各布·斯文森(Jakob Svensson)表示,“了解女性在勞動力中的角色對社會很重要。由于戈爾丁的開創性研究,我們現在對潛在因素以及未來可能需要解決的障礙有了更多的了解。”諾獎委員會成員、哥德堡大學經濟學教授Randi Hjalmarsson也表示,“戈爾丁的發現具有巨大的社會意義。”
哈佛經濟系史上首位獲終身職稱的女性
深耕領域多年
戈爾丁1946年出生于美國紐約(現年77歲),于1972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長期以來,她一直是經濟學界一名開創性的女性,1989年,她還成為哈佛大學經濟系史上首位獲得終身職稱的女性。
圖片來源:哈佛大學官網
戈爾丁職業生涯迄今已出版過九本經濟學領域書籍,她最近一本書出版于2021年,名為《事業與家庭:女性走向平等的百年之旅》。而早在1990年,她就出版了《理解性別差距:美國婦女的經濟史》一書。在這九本書中,戈爾丁研究了200多年來的數據,追蹤了從農場到工廠,再到辦公室中女性職場命運的變化。
圖片來源:諾獎官方推特
戈爾丁獲獎后,哈佛大學官方在一篇文章中稱,她最具影響力的論文涉及女性追求事業和家庭的歷史、高等教育中的男女同校、“避孕藥”對女性職業和婚姻決定的影響、女性婚后的姓氏作為一種社會指標、女性現在占本科生多數的原因,以及女性就業的新生命周期。
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指出,盡管差距在發達經濟體中要小一些,但在全球范圍內,只有50%的女性從事有償工作,而男性的這一比例為80%。然而,即使在這些發達經濟體中,女性的平均收入也比男性低13%,而且在她們工作的組織中擔任高級職位的可能性也比男性更小。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正式名稱為“瑞典央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與諾貝爾物理學、化學、醫學、文學和和平獎不同,該獎項是由瑞典央行于1968年設立的。盡管此獎項并不屬于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大獎項,但一般認為此獎項與5大獎項地位相同,并與它們在同一典禮上頒授。盡管如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仍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選出,提名過程也遵循其他獎項相同的程序。
縱觀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名單,獎項設立的頭40年中,許多獎項都授予數學和理論性很強的領域,包括計量經濟學、供求理論的數學證明和博弈論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諾獎模式逐漸發生了變化,比如在經濟學的社會科學定義中強調其社會屬性。1998 年,印度裔美國經濟學家森(Amartya Sen)憑借其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獲獎,一些人認為,這是評獎委員會承認經濟學與道德和社會哲學息息相關的信號。
記者|蔡鼎
編輯|何小桃 蓋源源
校對|陳柯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