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16 21:12:57
當機器人、元宇宙等產品誕生之時,他們天生就代表人類用科學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當機器人和自動化行業可以用“游戲化”的視角來操控,這是否意味著科幻為科學發展帶來了更多變革?
每經記者 孔澤思 每經編輯 楊歡
操作員把增強現實(AR)眼鏡輕輕戴在臉上,虛擬的機械臂立刻顯示在視野中,他輕松地用手勢配合語音下達著操作指令。當他移動手臂,千里外工廠中的機械臂也模仿出同樣的動作,仿佛人體的數字延伸。
電影《頭號玩家》的主人公進入虛擬世界完成冒險與解密任務、《銀翼殺手2049》的主角用AR眼鏡調查分析周邊環境;時至今日,科幻作品中的元素早已不再停留在想象中。人機交互控制系統、工業元宇宙……人類正不斷嘗試打破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壁障。
10月18日至22日,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將在成都舉辦。大會開幕前夕,紅星新聞、每日經濟新聞聯合發起“幻響未來,全球追光”大型融媒體采訪報道。特別報道組記者專訪了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機械人及人工智能部總經理、香港工業人工智能及機械人研發中心(FLAIR)首席營運總監葛明博士。葛明就科幻作品如何為科技研發提供想象力、香港如何在科技助力下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愿景展開暢談。
葛明博士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香港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制造業繁榮期開始,制造業一度帶動了經濟騰飛,在地區生產總值占到30%以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制造業的北移,香港經濟結構逐漸演變為以金融和服務業為主,產業的單一性也為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了扭轉這個局面,推動香港社會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22年12月發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明確利用創新科技協助香港傳統制造業升級轉型,實現智能化制造,促進科技成果應用與轉化,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成立于1967年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以下簡稱“生產力局”)正是這一目標的主要推動者。
10月10日下午,臺風“小犬”剛剛離去,帶走了持續數天的雨水和寒意,香港氣溫也逐漸回升。午休結束后,上班時間正式開始,記者融進熙攘的人群,步入生產力局辦公大樓。葛明早于計劃時間20分鐘就到了采訪現場,為記者介紹生產力局榮獲世界級創新獎項的創新應用技術。
“生產力局是一個多重角色的融合體,首先是以技術的應用研究開發為主,重點服務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綠色及智慧生活、網絡安全等領域。我們是基于行業和一線作業的痛點去研發,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葛明表示。而在近幾年的新技術應用中,人工智能(AI)機器人、增強現實等技術已經有不少實現落地實例,提升了業界的競爭力。
生產力局工作人員演示人機交互控制系統操作方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這些技術的應用還要追溯到三年前,彼時生產力局委托東莞一家公司制作了香港第一套智能生產線的客制化設備,但疫情期間兩地之間人員的往來受到阻隔,運到香港的新設備沒有廠家人員親臨現場安裝和調試。“廠家的技術人員無法親自到場,但我們的客戶等不起。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當時我們的團隊差不多暫停其它工作,全力投入到這個項目的安裝和調試工作上。這件事就給我們一個啟示,能不能開發一個技術,讓技術人員不用去到現場,可以遠程操作,有效地克服這個難題。”葛明向記者表示。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運用AR眼鏡。基于真實現場,在AR眼鏡中疊加一個虛擬的環境,也就是digital twin(數字孿生)。”葛明介紹道,“第二,我們還運用了多模態信息融合技術。不單單用手勢,配合著語音,更高效地對機器人進行操作和編程。”
簡單來說,這套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人機交互控制系統,操作人員佩戴上AR眼鏡后,通過手勢和語言,便可以身臨其境般直觀地遠程控制機械臂的運動。還能讓機器人學習人類的經驗和執行動作及語音示教的任務,省卻了繁復的編程步驟。這一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如今已經成為現實。
對于技術帶來的變化,葛明直言:“技術的創新能給行業或者生產流程帶來很多革命性的變化。例如,在工廠的生產線換線作業,以往至少需要半個小時,復雜程度高的話,可能需要兩三個小時甚至四五個小時。然而,通過應用這些技術,僅需要前置一兩分鐘,例如,我們開發的基于機器視覺的產品質量檢測系統,通過對產品進行掃描和簡單的操作,就已經可以快速實現自動檢測作業任務了。
事實上,當機器人、元宇宙等產品誕生之時,他們天生就代表人類用科學為想象力插上了翅膀。當機器人和自動化行業可以用“游戲化”的視角來操控,這是否意味著科幻為科學發展帶來了更多變革?
“完全是的。”葛明給出了肯定答復,“科幻反映了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認為這是人類最大的能力,暫時是人工智能尚無法實現的。我小時候看的《海底2萬里》以及近年來的《三體》等作品,它們給整個科學界都帶來很多啟發。科幻作品可以超越時代,當技術和社會發展相互匹配時,很多創意就有可能成為現實。”
在葛明看來,科學家的研究是可以由想象和興趣來驅動的,他們和科幻世界有著無窮的聯系。“很多科學家之所以朝著某個方向進行研發,是因為好奇心和興趣驅使著他們。科幻小說中的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就激發了很多科研人員的興趣。例如,很多年前的科幻作品描繪了會飛行的汽車,而現在這一切已經成為現實;還有電影《未來戰士》(注:內地譯名《終結者》),里面的機器人被溶解成了液體,又能到其他地方重新匯集起來,這個叫做自組織,也成為了目前人工智能系統里的一個研究方向。”
“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為新的技術和新的產業帶來了推動力,而且創新科技和科幻又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葛明表示,“創新科技發展能夠讓科幻創作者有更好的基礎,去構建更大的想象空間,他們新的創意又可以激發科學家,把這些想象變成實現。”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辦公大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更為重要的是,對香港來說,新型工業化愿景和創新科技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時間回到2016年,特區政府提出并且確立了要發展再工業化的目標,到2020年,更清晰地指出了發展新型工業化作為具體的方向。
“但這不是簡單地把生產線搬回香港,而是用創新技術提升香港的科創實力,形成新質生產力,提升香港制造業及社會經濟的動力和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葛明告訴記者,“在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中,科技賦能于工業生產,使其更加高效、智能和可持續。”
“對香港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怎樣將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促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制藥、第三代半導體及微電子、先進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落地與發展。讓新質生產力,來推動新產業的發展。”葛明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