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18 12:18:17
劉程偉認為,對于文化IP而言,成都這樣一座城市可以為其賦能;文化IP基于自身流量,又可以給城市帶來一張新的名片,助力成都成為一個數字經濟文化知識IP之城。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這幾年知識IP行業在快速發展中不斷創造價值和規模,但是我們現在到底屬于哪個行業?我們被哪些行業支持和關注?”10月17日,由成都傳媒集團主辦,成都智媒體城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北京七視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的“2023世界文化名城全球大會”專場活動——文化知識IP生態高質量發展沙龍在蓉舉行。在活動現場, 成都智媒體城知識IP產業基地生態發展聯盟正式成立,希望攜手全國優秀文化知識主播、數字服務商、新媒體平臺共建行業生態。
作為全國首個,成都智媒體城知識IP產業基地已經邁出關鍵一步。該項目占地65畝,總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分二期打造,旨在打造一個產業政策配套、場地配置充分友好的“知識IP”產業聚集地。成都知識IP產業基地負責人劉程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成都知識IP產業基地將用3到5年時間實現聚集1000個IP的目標,平均下來基本每個IP是50-100人的團隊,那么相當于解決5到10萬人的就業。
成都知識IP產業基地負責人劉程偉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作為教育文化數字新消費場景和知識付費新興產業,知識IP行業具有人才密集、輕資產投入、無污染綠色新經濟、高人效、高利潤率、高稅收等優勢。不過,這一產業缺乏環境友好的規模化產業聚集地,為產業發展進一步賦能。
在這種背景下,成都傳媒集團提出建設“成都智媒體城知識IP產業基地”計劃。據悉,該項目位于成都智媒體城項目,占地65畝,總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分二期打造,旨在針對知識IP族群打造一個營商環境、政策配套、場地配置充分友好的知識IP產業聚集地,實現從物理空間到虛擬環境以及產業賦能一站式配套,吸引全國優秀知識主播和配套數字服務商扎根落地成都,推動“知識IP數字經濟”的規模聚集式產業發展。
“目前在知識IP產業基地,全行業TOP 30里面基本上已經有一半的機構開始陸續入駐了。”在劉程偉看來,成都知識IP產業基地有三個核心標簽:“首先是國內首個針對文化知識IP行業打造的基地;第二目標是聚集1000個IP;第三就是整個服務一體化,鏈接IP、平臺和政府各方面形成一個行業生態。”
眼下,隨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知識IP經濟愈發成為一塊備受矚目的蛋糕。數據顯示, 2022年,中國知識付費市場規模達1126.5億元,預計2025年將達2808.8億元,發展勢頭強勁。
從這一維度來看,成都發起首個知識IP產業基地,已經先行一步。劉程偉認為,成都是許多人向往的城市之一,本身就具備網紅屬性。而且,成都文化底蘊深厚,這是城市的載體。而所有的文化知識IP,核心邏輯都在于傳遞文化、傳遞知識,“這就是說虛擬空間文化跟物理空間是可以匹配的,這是非常好的一點”。
“對于文化IP而言,成都這樣一座城市可以為其賦能;文化IP基于自身流量,又可以給城市帶來一張新的名片,助力成都成為一個數字經濟文化知識IP之城,這也是我們基地的愿景。”他說。
“我們要用三五年時間,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就是聚集1000個IP。”劉程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要實現這個目標,從發展邏輯看要分三步走。
首先是形成頭部效應,基地要把行業里面的頭部代表(聚集),給他們做好實打實的服務和賦能,解他們所需,“頭部先來,帶來行業的示范項目”。他們的用戶都是千萬粉絲以上、接近上千萬個家庭,具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與此同時,經濟產值亦非??捎^。
但如何將知識IP頭部吸引過來?自然要瞅準行業“痛點”。
劉程偉細數知識IP行業四大痛點——IP綜合稅務成本高、IP課程合規化問題、產業缺乏友好政策、IP流量投放成本高,“這個行業當我們有歸屬感以后更重要的是要有針對性的行業支持,一系列人才政策、稅收政策……”
在這種背景下,成都知識IP產業基地提出5項政策,針對知識IP行業提供稅收相關政策,對所有內容、課程提供規劃指導和配套服務,提供數字化服務以及主流媒體資源賦能等。劉程偉透露,目前基地正在做相應政策落地,比如補貼政策、稅收減免等方面,包括蓉漂計劃、補貼獎勵、人才獎勵等,核心方向是以“大家創造的價值、流量規模、影響力作為獎勵標準”。
然后是跟抖音、視頻號、小紅書、B站、快手等各大平臺合作,共建知識IP產業基地。“其實平臺是生態,也需要服務生態。我們基地解決的問題是平臺解決不了的,這個產業鏈涉及的還有很多,所以他們特別愿意跟我們攜手共建基地,比如幫我們引薦一些平臺的IP,便于他們統一賦能。”劉程偉說。
此外,還要把知識IP城的標簽和成都網紅城市的標簽深刻、緊密綁定,真正以IP名城的形象在國內、乃至世界把聲量打起來,讓成都這棵文化“大樹”不斷吸引各種IP入駐。
盡管成都并不是第一個扶持視頻網紅IP的城市,但在劉程偉看來,成都仍然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地方。“我們算是國內第一個針對數字經濟文化知識IP的,其他城市大部分是針對電商直播或整個直播領域,很難針對每個細分領域賦能。同時,成都的文化底蘊,包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相對其他城市是有吸引力的,這也是成都的優勢。”他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