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18 21:04:41
張立群表示,三季度GDP增長4.9%是好于市場預期的,這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增長潛力,同時也能增強市場信心。
四季度在擴大內需方面,需要有一些更大的動作,爭取更顯著的成效。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91302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分季度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5%,二季度增長6.3%,三季度增長4.9%。從環比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表示:“初步測算,如果要完成全年預期目標,四季度只要增長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預期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是非常有信心的。”
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如何看待三季度GDP增長速度?接下來我國宏觀政策該如何發力,進一步鞏固經濟恢復發展的成果?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
NBD: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三季度增長4.9%,您認為這符合市場預期嗎?
張立群:應該說三季度GDP增長4.9%是好于市場預期的,這表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和增長潛力,同時也能增強市場信心。但我們也要看到經濟恢復發展中的一些隱憂,尤其要關注需求側和供給側數據不夠匹配的問題。
從供給側來看,前三季度工業和服務業生產增速都在回升;從需求側來看,投資增速有待繼續提高,消費增速雖然下半年有所提高,但是這里面有去年基數較低及補償性消費釋放的因素,需求收縮的問題現在仍然存在。
NBD:近幾個月有多項工業經濟指標呈現企穩態勢,您認為未來中國經濟會呈現哪些特征?
張立群: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基礎正在打造過程中,主要特征是高質量發展更為鮮明,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在轉變過程中,如果擴大內需效果顯著,企業銷售收入增加,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將會更受重視,高質量發展的普遍性將顯著擴大。
NBD: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您認為在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的情況下,我國宏觀政策調控空間如何?
張立群:我認為目前貨幣的投放發行等能夠較好地滿足逆周期調節需要。接下來關鍵是財政政策要發力,大規模增加建設國債的發行,空間是非常大的。
一方面,中國政府的負債率和其他國家相比是較低的。另一方面,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向好的前景會支持較好的債務使用回報率。這些都表明我國政府具備很大的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的政策空間和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您認為要完成全年GDP增長預期目標,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發力?
張立群:從目前來看,我們完成增長目標把握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這個目標,還要為明年經濟更好的復蘇夯實基礎。四季度在擴大內需方面,需要有一些更大的動作,爭取更顯著的成效。
NBD: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需求仍顯不足,您認為接下來該如何更好地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張立群:我認為政府投資要發揮顯著的帶動作用,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戰略要提速。因為政府是從整體和長遠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代表共同利益和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市場回報。
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比如現代化教育、醫療衛生這些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可以發行建設國債,啟動這些領域的投資,而這些投資會給企業帶來大量訂單,帶動生產回暖,帶動企業投資轉向活躍,就業形勢不斷好轉,居民收入增加,從而促進消費,實現內需全面回暖。
2022年4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整體協同,精準補短板、強弱項,優化基礎設施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調動全社會力量,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安全效益相統一,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去年圍繞“十四五”規劃重大項目落地,我們在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金融配套等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今年應該進一步解決短板制約。
在基建撥款方面,地方財政應避免擠占基建項目資金,影響項目建設。建設項目考核應注重社會效益和綜合效益,而非僅僅追求經濟效益,同時對建設周期較長的項目應分段考核,準確評定每任領導的工作成效。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5931954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