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0 12:29:00
◎我們做的是力求電影場景看起來非常真實,雖然是特效場景,但非常接近于我們的現實環境,對演員的臺詞文本和角色形象做深入而仔細的研究。
◎我看過中國的奇幻電影《封神第一部》,這是一部非常高水平的電影,它的每一幀質量都非常高,而且制作過程都是非常花錢的。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已經相當迅猛了,中國觀眾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每經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梁梟
科幻電影離不開技術的加持。如果說想象力是驅動科幻作品飛翔的翅膀,那么特效制作就是把想象力轉化為科幻電影的具體方法。
位于新西蘭的維塔工作室是目前世界頂尖的特效制作公司之一,該公司曾為眾多好萊塢奇幻、科幻大片制作特效,多次獲得奧斯卡獎。他們參與制作的電影包括《指環王》《阿凡達》《復仇者聯盟》等。
10月19日,在成都舉辦的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上,維塔數碼工作室創始人理查德·泰勒接受了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群訪。作為五獲奧斯卡獎的特效制作團隊創始人,理查德·泰勒非常關注中國電影的發展,他的團隊參與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作《流浪地球》系列。
維塔數碼工作室創始人理查德·泰勒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丁舟洋 攝
“我還看過《封神第一部》,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理查德·泰勒說。在大家拿《指環王》與《封神第一部》較長短時,他認為大可不必。“《指環王》這樣的電影的確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我認為中國的科幻、奇幻電影發展非常迅速,大家可以想象十五年前的情況,中國觀眾應該為此感到驕傲。”
記者:你們公司獲得了5次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是如何做到的?
理查德·泰勒:其實我們是從一個很小的點去切入。我和我的妻子13歲時就認識了,17歲時我們搬到了新西蘭。最初的創業,我們在一個小公寓里搭了一個小作坊,從最初的創業到后面的成功,并沒有什么魔法存在,我們完全靠自己的堅持和努力,當然還有熱愛與激情。
我個人很喜歡制作東西,我們家門前的小農場、小溪流,都是我自己親手做出來的。后來遇見同樣這種對特效工作有熱情的同事,我們就合作,團隊越來越成熟。
在整個工作中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知識也在不斷積累。早期也經歷過很多失敗,又重新站起來,重新嘗試,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無數次失敗,無數次站起來。
我和我妻子21歲時就制作了一部小電影,獲得了新西蘭的獎項。那天我把這個獎拿給我的妻子,我說:“親愛的,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珍貴的時刻。”那時我們還沒有太多地暢想,也沒想過有朝一日能走到國際市場。我們只是想不斷嘗試,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記者:《金剛》《指環王》等作品深受中國觀眾喜愛。在創作這些特效過程中,你們的靈感從何而來?
理查德·泰勒:每一個新項目都需要一個新的思維模式,觀眾不喜歡看到以前看過的特效思路,人們也不希望電影里看到的演員是在重復以前的動作設計。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新的點子,我們做的是力求電影場景看起來非常真實,雖然是特效場景,但非常接近于我們的現實環境,對演員的臺詞文本和角色形象做深入而仔細的研究。
我們的靈感會來自很多方面,全世界不同地方的風景、文化、民俗、歷史……但凡我們接觸到的新事物,我們都盡可能去獲取靈感。
記者:你如何看待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對此有什么建議?
理查德·泰勒:很難說提出什么建議。但我想說,大家對中國的電影制作人不要太苛刻,因為做電影就是妥協的過程,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制作費用等等。沒有哪個電影制片人想做一部爛片出來,在電影放映過程中也不可能在銀幕上打幾行字,說“不好意思各位觀眾,下面幾十分鐘的片段我只有十塊錢的電影制作費,所以可能質量比較差”。不可能,沒辦法向觀眾做這樣的解釋。
我看過中國的奇幻電影《封神第一部》,這是一部非常高水平的電影,它的每一幀質量都非常高,而且制作過程都是非常花錢的。所以我相信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大家想一想15年前是什么樣、現在是什么樣。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已經相當迅猛了,中國觀眾應該為此感到自豪。
記者:在2009年時你曾經來過成都,再次回到成都,對這座城市印象如何?在這里感受到怎樣的科幻氛圍?
理查德·泰勒: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曾來到這里。我的國家地震頻發,所以我總是希望能幫助到不幸遇到大地震的人。雖然當時我還處于拍攝《指環王》的繁忙工作中,我也抽身過來了。我去了很多學校,跟學生們分享我們的故事,把自己得到的奧斯卡獎杯給大家摸一下,請大家一起分享我們的快樂。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我看到這里的人們積極向上。雖然四川發生了地震災難,但我看到了人們在災難發生后,堅定向前走的決心,很是動容。在旅途中我還跟當地藝術家進行了很多談話,給了我很多創作靈感。在成都我還有位朋友,雖然他兩年前已經過世,但我這次還是跟他的家人見了面。真的很高興再次來到成都。
現在看到周邊的建筑,看到周邊科技的發展,這些共同因素讓我覺得成都是一個非常值得來的地方,它值得被稱為世界科幻中心。
我認為一座城市發展科幻是非常重要的。我注意到這次來參加科幻大會的觀眾中有很多年輕人,也有很多小孩子,他們可能從沒有想過我要去把科幻作為自己未來的職業。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他們腦海里種下科幻的種子,未來他可能改變世界,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丁舟洋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