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0 09:33:38
◎ 歐洲聯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稱,今年1月~10月,全球平均氣溫已經創下紀錄新高,目前赤道太平洋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仍在繼續發展。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蘭素英
今年夏天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帶來的極端氣候顯然并未結束:不光是我國南方的反常高溫和北方的暴雪,隨著東半球反常的升溫,從北非到東亞地區,本月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反常的氣候現象。
有氣候研究機構指出,2022年11月~2023年10月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2個月,這期間全球有78億人(占比99%)曾面臨反常的高溫氣候。在這樣的極端氣候背景下,不少農作物的收成已經受到巨大影響。其中,有機構數據顯示,今年全球葡萄酒產量將降至1961年以來的新低。
歐洲聯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C3S)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稱,今年1月~10月,全球平均氣溫已經創下紀錄新高,比1850年~1900年工業化前的平均值高出1.43℃,比2016年同期要高出0.1℃;盡管異常程度仍低于1997年和2015年歷史上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發展期間,但目前赤道太平洋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仍在繼續發展。
世界氣象組織(WMO)本周也發布警告稱,今年回歸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將至少持續到2024年4月,這將導致今年剩余時間內的氣溫進一步上升。
反常的氣候現象并不會很快結束。世界氣象組織(WMO)周三(11月8日)表示,今年夏天重返的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將至少持續到2024年4月,這將導致今年剩余時間內的氣溫進一步上升。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溫度升高的一種現象,其可以引發從野火到熱帶氣旋和長期干旱等極端天氣現象。厄爾尼諾這種天氣現象通常每2~7年發生一次,通常會其發生后的一年內推升全球的氣溫。
WMO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在今年7月~8月期間迅速發展,有90%的可能性將持續到北半球的冬季,可能從現在開始到明年1月間的某個時間點達到峰值。
WMO總干事Petteri Taalas在聲明中同時稱,“由于6月份以來陸地和海洋表面溫度創歷史新高,2023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此前,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是2016年。Taalas還警告稱,“明年可能會更熱。”
圖片來源:世界氣象組織
據該組織,對當前厄爾尼諾氣候現象影響的最新預測表明,到明年4月份,赤道太平洋東部地區很有可能繼續變暖,預計全球大部分海洋的海面溫度和幾乎所有陸地地區的溫度都將高于正常水平。另外,非洲之角地區、南美洲的拉普拉塔盆地、北美東南部以及中亞和東亞部分地區的降雨量預計也將超過正常水平。
WMO的預測與歐洲聯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C3S)的預測基本一致。C3S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郵件中指出,今年10月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十月”,且連續六個月出現同期高溫新紀錄。10月氣溫再破紀錄,意味著今年“幾乎確定”成為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年。
C3S稱今年10月是地球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十月” 圖片來源:C3S
C3S表示,今年10月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為15.3℃,以0.4℃之多“大幅”打破2019年10月創下的原“最熱十月”紀錄,比1991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水平高0.85℃。按照C3S副局長薩曼莎·伯吉斯的說法,今年10月氣溫“非常極端”異常。
另據美聯社援引非營利性科學研究組織Climate Central于北京時間11月9日發布的一份經同行評審的報告,過去12個月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2個月。報告稱,由于燃燒汽油、煤炭、天然氣和其他化石燃料釋放出的會導致地球變暖的氣體,以及其他人類活動,2022年11月至2023年10月期間全球出現了非自然變暖。
圖片來源:Climate Central
在這12個月中,全球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氣溫高于過去30年的正常水平,使得78億人(占比99%)面臨反常的高溫氣候。與此同時,全球73億人(占比90%)經歷了至少10天的極端高溫,而由于氣候變化,全球范圍內高溫發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三倍。
據《華盛頓郵報》,本月初,至少有八個國家的氣溫創下了有記錄以來11月最高水平,分別為菲律賓、突尼斯、孟加拉國、塞浦路斯、馬耳他、韓國、朝鮮和蒙古。
《華盛頓郵報》報道中稱,今年以來,由于頻繁出現的高壓區或熱穹,熱浪將規律性地影響歐洲和亞洲。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熱穹集中在日本附近,隨后進入東亞、中東和北非的部分地區,最后進入歐洲。受此影響,最新數據顯示,日本至少有300多個氣象站曾于本月初創下11月份的最高氣溫記錄,夜間最低氣溫甚至曾高達30℃。(注:熱穹是一種大氣現象,就好比是一大團熱氣困在了一個隔熱罩中,當這個隔熱罩的范圍固定后,就會不斷排斥冷空氣,吸收熱空氣,氣溫就越來越高。)
C3S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以來的氣溫已大大超出往年均值(圖片來源:C3S)
熱穹之下的地區,往往陽光充足且云層和降水稀少。隨著溫暖的空氣使得陸地表面變干,該地區的升溫就會加速,從而形成惡性并自我強化的循環。研究表明,由于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這些熱穹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且越來越頻繁和強烈。今年,與厄爾尼諾現象有關的熱帶太平洋海水變暖還給大氣增加了額外的熱量。
今年夏季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的回歸,已對眾多農作物收成產生影響??偛课挥诜▏谌值膰H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日前表示,由于葡萄園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今年全球葡萄酒產量降至1961年以來的新低。
該機構在11月8日公布其首次預估時表示,今年全球葡萄酒產量達將比2022年下降7%。OIV稱:“極端氣候條件,例如早霜、暴雨和干旱,嚴重影響了全球葡萄園的產量。”據《衛報》,澳大利亞、阿根廷、智利、南非和巴西的葡萄產量下降了10%~30%。
由于產量下滑12%,意大利甚至失去了全球最大葡萄酒生產國的頭銜,法國則憑借產量的穩定重奪第一。全球第三大葡萄酒生產國西班牙預估其今年的葡萄酒產量將下降14%,與近五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則將下降19%。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