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4 13:01:02
每經記者 趙云 每經編輯 葉峰
11月13日,中文在線(300364)盤中20cm漲停,股價(30.48元)創近7年來新高。雖然當天收盤時大幅回落,但隔日繼續強勢的表現,說明了近期市場對短劇概念仍然追捧。
11月以來,隨著短劇游戲的爆火出圈,在海外有相關布局的中文在線年內第二次乘上風口,9個交易日股價接近翻倍(截至13日收盤)。
這會是游戲、傳媒股的新邏輯嗎?不少機構也有這樣的疑問,于是近期開始扎堆調研。
中文在線年內“梅開二度”
熟悉AI板塊行情的投資者,對中文在線這只股票應該不會陌生。
今年二季度,準確說是3月中旬至4月中旬,在ChatGPT的風潮下,自帶AIGC和數據要素標簽的中文在線,就已起過一波行情。
從12元左右漲至最高近28元后,隨著AI板塊及大盤的調整,在10月底回到了原本的位置,卻沒想到,遇上了第二春。
過程這里不必回顧太多,總之就是:
《完蛋!我被美女包圍了》火了→中文在線在和投資者互動時表示,海外子公司Reelshort去年就在主推每集1-2分鐘的超短真人劇集→短劇板塊火了,熱炒一大波。
除了中文在線,“短劇游戲”板塊內天威視訊、唐德影視、掌閱科技、百納千成等多只個股,11月以來也有遠超大盤表現的漲幅。
據太平洋證券介紹,短劇產業鏈上下游頭部公司擁有大量IP版權和影視劇資源,頭部效應明顯,市場集中度高;而中游影視公司和MCN機構眾多,不同公司和機構擅長的內容題材和拍攝手法各不相同,市場較為分散。從收入端來看,用戶付費、品牌合作、廣告為短劇提供收入,其中用戶付費為收入主要來源。收入通過分賬模式進行分配。基于短劇制作周期短、演員流量較低的特點,短劇制作成本較低,但需要大買量引流客戶,產業鏈核心價值流向投流環節。
上周四、周五,中文在線本已面臨高位調整壓力,但周末一則消息發酵,再次拉高預期。
數據顯示,11月1日Reelshort在美國iOS免費榜還在400多名,到11月13日已沖上美國iOS娛樂榜第1名(甚至超過海外版抖音TikTok)。
即便有人質疑是不是“打榜”作假,但股價的上漲,說明市場資金目前還是“相信”的。
為驗證這份相信是否值得,近期機構們也紛紛出動調研。
有機構上門問詢,也有量化經理“上頭”刷劇
11月6日,中文在線披露了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其中談及Reelshort這款產品以及公司在短劇方面的布局。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天共計3小時的現場參觀+電話溝通會中,共計57家機構前來調研,包括13家券商、38家基金和6家保險及保險資管公司。
同期被扎堆調研的還有華策影視,11月8日,61家機構在電話會議中反復向公司提問,是否有短劇方面的儲備、布局等等。
或許因為起步比中文在線晚,概念不夠“純”,華策影視在這輪行情中漲幅明顯偏低。
此外,湯姆貓、因賽集團近期公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也顯示,參與調研的機構比較關注公司是否有短劇方面的嘗試或相關業務。
有趣的是,知名的公募量化基金經理——西部利得基金的盛豐衍,選擇了自己體驗劇情的方式來調研。13日晚間,他在雪球發帖表示,自己“周末花了9.9調研”“第一次看還真上頭”“但免疫得比較快”。有網友吐槽,看個短劇也找盜版?
此外,也有公司選擇主動澄清,避免對投資者造成誤導。如麗尚國潮11月8日公告表示,公司無布局真人互動短劇、游戲領域的考慮,后續也無相關投資計劃。
目前機構持股比例并不高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近期發起短劇相關調研的機構有明顯增加,但從絕對次數來說,還算不上絕對主流。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13日,11月份被調研的上市公司共計881家,但粗略梳理可發現,與短劇相關的出版、影視娛樂等行業的公司不過幾十家。
這或許與傳媒、游戲行業的機構持倉比例偏低有關(這里主要指公私募的重倉情況)。
以同花順“短劇游戲”板塊為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29只成分股的基金持股比例均不超過10%,最多的平治信息為7.12%。
持股基金數量方面,最多的芒果超媒有39只,其后是完美世界(19只)、藍色光標(16只)。11月以來漲幅居前的一些個股(百納千成、天地在線),甚至完全沒有基金參與。
而近期漲幅較大的中文在線,目前僅被8只基金持有,持股比例不到5%。結合歷史數據來看,上一輪AIGC行情中入場的基金,在二季度吃癟后紛紛離場。
目前持股中文在線最多的基金,是華安媒體互聯網混合C(013620),共計持有1.95%的流通股份,較二季度微增。
一二季度,中文在線都位列該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但到三季度,中文在線從前十的名單里消失了。
可見,目前的行情,更可能主要是游資和散戶在推動,短期來看難免波動和回撤都比較大。
但換個角度說,既然基金還沒有大面積“接盤”,若短劇邏輯進一步得到認可,或者在今年最后不到兩個月的行情中成為AI板塊領漲者,那么似乎也有增量資金入場的預期。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40910070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