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3 21:56:34
黃楚新建議,在新媒體時代,要跳出媒體做媒體。在萬物互聯、一切皆媒的時代,媒體是一個多元的信息傳播載體,可以和文創、教育、技術、游戲、房地產等社會中任何一個相關機構鏈接起來,利用自身的媒體影響力來搭建產業鏈條的延伸力。
每經記者 劉旭強 每經編輯 楊歡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到2023年,媒體融合發展作為國家戰略整體推進已歷經整整十年。在政策引導、技術推動、產業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十年前后,媒體與技術的融合已天翻地覆,彼此的關系也隨時間不斷重塑。
現階段,媒體融合進行到了何種地步?如何平衡人工和技術的分工?未來智媒發展的趨勢在哪里?11月23日,在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中共成都市委網信辦指導,成都傳媒集團(成都傳媒產業集團)主辦,旗下三色智庫、成都每經傳媒有限公司執行的“2023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分享了他對上述問題的思考。
當5G、AIGC等新技術席卷而來,作為技術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媒體的形態正日新月異。長期研究新媒體傳播、媒體融合等領域的黃楚新在走訪世界各國時發現,中國媒體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已經超過英、法等歐洲發達經濟體。
舉個例子,今年初調研歐洲時黃楚新注意到,與國內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不同,歐洲的地鐵、公交車站等公共領域仍普遍供應著免費報紙。“中國的新媒體技術快速迭代后,老百姓獲取資訊的方式已經轉移到移動終端,一個手機在手就足夠了。而歐洲這些國家沒有普及5G,看短視頻的體驗還非常不好。”黃楚新認為,新技術倒逼下,國內傳媒產業的深度變革就時刻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縱觀過去十年,黃楚新總結,媒體融合發展突出表現在,新媒體技術更迭下借助技術手段,媒體從業人員得以從基礎、重復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能夠創造更多元、更有創意、更具沉浸體驗和互動感的媒體作品。
黃楚新感受到,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廣大基層媒體中。一個依據是,“在評審中國新聞獎時,地市級媒體機構甚至縣級融媒體中心推選的媒體作品,質量跟中央級、省級媒體的差距大大縮小。”技術作用下,基層媒體與中央、省級媒體過去報道能力的鴻溝被不斷填上。
當更廣大的報道能效被充分發揮,疊加融媒體技術對不同媒介間壁壘的淡化,優秀的融媒體作品也越來越多,“今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除媒體融合外,新媒體應用、創新應用的數量和規模大大拓展。”
綜上所述,黃楚新認為,經歷融媒十年發展,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大大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技術也造成如今媒體環境的日益復雜化。黃楚新指出,當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傳播載體從黨報、黨刊等專業媒體傳遞到普羅大眾的手中,媒體內容變得眾說紛紜。疊加技術快速迭代,專業媒體的轉型升級面臨很大壓力。與此同時,自媒體時代,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輿論往往觀點不一、真假難辨。“現在,正需要專業媒體撥開迷霧,用客觀公正的報道,帶觀眾探究事實真相。”因此,當下專業媒體還肩負著傳播真相的任務。
今年以來,AI大模型發展風云激蕩,智媒融合方式不斷推陳出新,加速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全流程重塑。智媒技術,是當前與今后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必開之篇、必破之題。在黃楚新看來,我國智媒發展正處于由初級邁向中級的階段,“概念多一些,實際應用更少。”
黃楚新觀察到,資源條件更好的中央媒體、部分地方區域媒體在智媒新技術探索上已經有所成效。一個例子是2017年建軍90周年之際,一款軍裝H5在朋友圈的刷屏。通過它的強大功能,大家紛紛曬出屬于自己的軍裝照,一個比一個英姿颯爽。據悉,這款H5產品叫《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是為慶祝建軍90周年,由人民日報客戶端創意出品并主導開發、騰訊天天P圖提供圖像處理支持的新媒體產品。
“利用大廠的智媒技術、大數據技術,結合主流媒體的創意,推出全民喜聞樂見的有參與性、互動感的深層次媒體作品,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主流價值觀,這是智媒時代才能做到的事。”
同時,黃楚新提醒,媒體在擁抱技術的過程中,也要警惕被技術帶偏方向。以去年大火的元宇宙為例,“當時無論學界還是業界,不提它你就out了。但到了今年,人們對它的態度發生了理性回歸,部分大廠已經推出了元宇宙的研發,現存應用集中在文旅產業和部分媒體報道中。”
對AIGC也是同理。黃楚新認為,鑒于新聞傳播行業的特殊性,機器人是沒辦法代替人,做出符合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的判斷的。即便在機器更擅長的重復性、基礎性工作上,內容生產也出現同質化嚴重的現象。
智媒時代,在人工和技術之間怎么平衡?“技術終歸是為內容服務的”,黃楚新建議,媒體既要積極擁抱新技術,也要保持理性態度。尤其是基層媒體,在缺乏資金和技術的條件下,不適宜去盲目追逐AIGC等前沿的智媒技術應用。
在“2023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現場,黃楚新注意到,不少媒體,已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融合升級轉型之道。他樂觀判斷,智能媒體時代非但沒有束縛媒體的手腳,反而帶來了更大的舞臺。“一旦媒體利用好智媒發展的優勢,在新媒體環境下能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他建議,在新媒體時代,要跳出媒體做媒體。在萬物互聯、一切皆媒的時代,媒體是一個多元的信息傳播載體,可以和文創、教育、技術、游戲、房地產等社會中任何一個相關機構鏈接起來,利用自身的媒體影響力來搭建產業鏈條的延伸力。
對于智媒下一步的發展趨勢,黃楚新認為數字化是新潮流。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從頂層設計上加速促進“數”與“實”深度融合。其中提出,到2025年,數字社會精準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顯著成效。
黃楚新指出,媒體是我國數字化起步較早的領域?,F階段來看,媒體數字化發生在各個媒體的內部,相對比較孤立。“如何把這些相對分散的數字化資源集中起來,打造統一的媒資系統,是當務之急。”
黃楚新注意到,會議現場就呈現了媒體在這方面的新突破。本次活動中,由成都傳媒集團重磅打造的智能媒體資源數據庫正式上線。他評價,一方面,數字媒資系統可以實現媒體資源的集中和共享,提高媒體內容生產的時度效。另一方面,也是數字化媒資商業化變現的有益探索。
據介紹,成都傳媒集團智能媒體資源數據庫,聚焦媒體媒資流轉全周期,具備多模態搜索、智能審核、視頻智能標簽、自動化音視頻拆條入庫、全流程媒資版權管理等200+功能。第一批入駐媒資超過360萬個,來自成都傳媒集團旗下的成都日報社、成都商報社、每日經濟新聞、紅星新聞網、成都國際傳媒、時代出版社、《先鋒》雜志社等單位的超過360萬媒資今天正式啟用。
“如今,當傳統的渠道優勢不在明顯,主流媒體的優勢重點體現在內容挖掘。成都傳媒集團智能媒體資源數據庫把自身所有的媒體資源入庫,為全社會提供內容服務。這既使得自身媒資的價值最大化,實現內容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也是傳統媒體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為自身經營發展找到的新出口。”黃楚新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