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7 22:12:14
◎過去十年物流行業的技術突圍更多是將車輛油耗、運費、車廂溫度等大量數據搬到線上,但最近兩三年,大部分物流業務已經實現信息化,能連接的車輛數據量已經很難再較快增長,接下來的連接方式就是打通運輸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這就是物流行業的新技術紅利。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沒有超出所有人的預期,今年物流行業的增長情況并不樂觀。
“2023年中國貨運流量相比2021年下滑15%,相比2022年提高2%,這也意味著,規模紅利消失成為當下物流行業從業者的共同挑戰。”11月24日,G7易流CEO翟學魂在數字物流大會上分享了這組數據。
這不是今年突然出現的現象。這兩年來,物流行業運力供大于求趨勢明顯,貨運流量下滑或將成為常態。如何降本增效、通過各種方式壓縮成本換取利潤提高,也成為擺在所有物流公司面前共同的難題。
在這一年中,翟學魂也和團隊走訪了上千個物流公司,尋找頭部物流企業生存的最優解。最終,他得出一個結論:技術已經不是物流公司的可選項,而是必選項,也是物流產業突圍的唯一可能。
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媒體采訪時,翟學魂表示,過去十年物流行業的技術突圍更多是將車輛油耗、運費、車廂溫度等大量數據搬到線上,但最近兩三年,大部分物流業務已經實現信息化,能連接的車輛數據量已經很難再較快增長,接下來的連接方式就是打通運輸產業鏈上下游的數據。這就是物流行業的新技術紅利。
在翟學魂看來,早在5年前疫情爆發之前,公路貨運行業就已經進入貨量減少的轉折期間。貨運量高速增長時,貨運行業是一個資源型行業,誰擁有的車輛數更多,誰就能賺錢。但從2018年開始,資源行業運力供大于求,貨運行業發生根本性變化,規模與利潤不再是正相關關系。
在這樣的環境下,物流公司也發生了明顯的分化,40%的企業“量利齊減”,即收入和利潤在萎縮,甚至賠錢;15%的企業“白忙”其實能掙錢但收入下降,沒有能力控制成本;還有30%的企業躺在過去的貨源結構上,但還有時間和實力去發展新的貨源結構。
不過,在大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仍有15%人發現了新的活法,這些企業實現“量利雙增”,
在翟學魂看來,這15%的企業有著非常強烈的共性,就是能夠把成本控制到每一公里,能夠積累自己的運力,這也意味著,物流競爭環境不斷變化,企業也要不斷找到突破方法,實現管理能力的突破。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在演講中表示,科技創新驅動的生產力,關鍵是要實現技術突圍,搶占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數字物流的發展仍有諸多問題等待解答。其中包括大模型和通用人工智能對數字物流變革的機遇和挑戰在哪里,如何抓住機遇,怎樣迎接挑戰,以及新能源大爆發的前夜,如何選擇能源重卡的技術路線,以及如何深化運力變革,打造數字物流生態圈,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等。
對于賀登才這一連串問題,翟學魂認為,隨著規模紅利消失,追求效率以生存成為眾多企業的生存法則。在產業革新、新技術涌現以及市場環境變化下,不同行業將出現“新技術”、“新模式”、“新能源”三大變革。
具體來說,新技術主要來自于AGI技術對物流行業帶來的顛覆。業內認為,在眾多產業場景中,公路貨運具有體系完善、環節眾多、數據復雜、場景豐富等特性,是大模型落地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大模型技術的深度應用,預期將為數字貨運全鏈路運營效率、服務體驗和業務創新帶來巨大變革。
也是因此,不僅是G7易流,今年以來,菜鳥、京東物流、百度地圖先后圍繞物流領域推出大模型解決方案,試圖探索大模型與產業結合的解決方案。會上,翟學魂演示了G7易流的物流安全助手,通過語音詢問,物流安全助手可以實現路線規劃和貨運情況總結等功能。翟學魂表示,AGI效率潛能可能是傳統軟件的十倍,且會從量變帶來整個物流行業的質變。
對于公司大模型的布局進展,翟學魂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G7易流在大模型上有好幾個不同應用,有的進入生產環節,比如物流公司和客戶接單和服務過程,但是安全業務的大模型特別難做,還在準備過程中。
而新模式方面,翟學魂提到,為應對市場競爭、客戶需求變化和環保可持續發展要求等多方面的挑戰和壓力,傳統B2B找運力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于如今的運力市場。隨著運力模式變革,未來的最佳運力模式是2B2C,打通貨主與承運商、運力之間的阻礙,實現運力連接和業務數據流通。
在他看來,經過了過去十年的初步數字化之后,未來物流企業更需要的是深度鏈接。“現在物流公司基本實現了每個環節信息化,甚至每個企業內部信息化做到相當程度,但是產業鏈連接的深度還遠遠不如2C產業。”翟學魂表示。
翟學魂以美團舉例,美團和用戶、飯館還有騎手的連接程度遠遠高于物流行業中平臺和物流公司和貨主的連接程度,兩者至少有5年的差距,而在to C市場連接帶來的紅利已經被證實,物流行業也應該進一步通過技術提高深度連接能力,迎接to B市場的連接紅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技術之外,新能源也將改變未來物流產業的主要格局。隨著碳中和碳達峰“雙碳”目標的提出,新能源車輛迎來了替代傳統燃油車的機遇。電動車需要比柴油車更高標準的數字化運營技術,只有讓貨、車、電池、司機、充電樁實現數據連接,企業才能跑出效率和效益。
翟學魂認為,電動化同時也是組織化,未來個體司機不太可能購買電動車了,因為只有電動車隊才可以創造遠超柴油車的效率。
“AGI、連接、新能源這三個技術改變的都不僅僅是某個環節的單點效率,會對企業整體乃至產業的生產力生成關系產生重大影響。而運用這三個系統性技術的組織能力,對每個企業是否成功突圍有決定性影響。”翟學魂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趙雯琪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