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30 19:38:41
◎中建壹品項目營銷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北京市場的新項目入市速度很快,產品呈現的細節和配置端的成本投入也在快速增長,這給開發商帶來了很大壓力。
◎在北京市場,今年前10月,中建壹品以81.56億元的權益銷售金額排在第10位,中建智地則排在第6位。如果再加上排在榜首的中海地產,中建系房企在北京銷售10強中占據了3個席位。
每經記者 陳夢妤 每經編輯 魏文藝
11月30日,中建壹品(原中建三局地產)為自己在北京大興的項目117平方米新樣板間開放做了一次直播。
該項目名為壹品興創•御璟星城,據北京市住建委數據,目前網簽已經達814套。
在北京市場,今年前10月,中建壹品以81.56億元的權益銷售金額排在第10位。包括中建壹品在內,中建系開發商已在北京樓市10強中占據了3個席位。在北京買房,似乎越來越繞不開中建系。
從武漢進京兩年半,中建壹品在全國樓市從百強開外殺到如今的行業第34位,北京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面對完全不一樣的市場,中建壹品也不是沒有過焦慮。
中建壹品項目營銷相關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北京市場的新項目入市速度很快,產品呈現的細節和配置端的成本投入也在快速增長,這給開發商帶來了很大壓力。
根據中指研究院提供的相關信息,2021年至今,中建壹品在北京共獲得8宗地塊,總建筑規模約80萬平方米,主要深耕海淀和大興。
2021年2月,集體建設用地區級統籌大興區瀛海鎮YZ00-0803-2009、2012A、2012B、2015地塊由中建壹品+湖北省鄂旅投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以14.6578億元底價競得,案名中建鄂旅投星光里。
這是北京樓市第一個千套以上供應量的共有產權房項目,創下了北京單個共有產產房項目網申紀錄,16342組家庭申購,14378組通過,審核通過率88%,一次網申即售罄。
至此,這家來自武漢的央企開發商正式進入北京市場。
2021年10月,中建壹品押寶海淀,與中建信和(五局)聯合體競得海淀區京昌路兩宗地塊,總價達93.7億元,合計建筑規模超過13萬平方米。這個項目即后來的學府公館項目。
正是憑借學府公館,中建壹品在北京一戰成名。
作為中建壹品在北京的首個純商品房項目,學府公館去年5月份開盤售罄時官宣的“714套、119億元”,就已基本鎖定了北京樓市年度銷售榜前三的位置。至年末各機構放榜,學府公館排名北京第三,僅次于天壇府和學府壹號院。
這個成績,甚至令中建壹品的團隊感到震驚,“北京市場的購買力真是太強大了!”
此后的2022年,中建壹品以聯合體形式在北京拿下3宗地塊,金額合計約159億元。
2022年2月,中建三局+興創聯合體以35.7億元底價競得大興區西紅門鎮地塊,建筑規模21.1萬平方米;6月,中建壹品與聯投置業聯合體收購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地塊,計容建筑面積17.83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額逾70億元。這是中建壹品在京首個地產收并購項目,后續由其操盤且為大股東。同年3月,雙方成立北京壹品興創置業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達37億元。
2022年9月,海開+中建三局以53.18億元競得北京海淀區西北旺鎮永豐產業基地地塊,規劃建筑面積12.34萬平方米。
在中指研究院2022年房企拿地榜上,中建壹品以權益拿地金額75億元排名第44位;在2022年銷售榜上,中建壹品以401.8億元排名第52位。而2021年,中建壹品還在百強名單之外。
至2023年6月,中建三局+大興城建聯合體以總價10億元摘得北京大興新城西片區,總建筑面積4.45萬平方米;8月,中建壹品競得大興區大興新城核心區土地,規劃建筑面積約9.19萬平方米, 地價28.75億元。
今年1-11月,在中指研究院房企銷售榜上,中建壹品以468.3億元排在行業第34位,在中建幾大局的地產公司序列中排在首位。
而在北京市場,今年前10月,中建壹品以81.56億元的權益銷售金額排在第10位,中建智地則排在第6位。如果再加上排在榜首的中海地產,中建系房企在北京銷售10強中占據了3個席位。
根據企業預警通,中建壹品控股(或持股)北京壹品信和置業有限公司(100%控股)、北京壹興置業有限公司(100%控股)、北京壹品興創置業有限公司(60%控股)、北京信和壹品置業有限公司(51%控股)、北京壹品海開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51%控股)、北京興瀛置業有限公司(51%控股)、北京壹品文旅置業有限公司(51%控股)等42家子公司。
目前,中建三局及子公司共有34只境內存量債券,2871億元授信額度中,尚有1490余億元未使用。
截至2023年中報,中建三局總資產為3160.81億元,總負債2425.99億元,資產負債率76.75%,相較2022年同期的74.99%略有提升;凈利潤67.1億元,同比增長35.9%。
中誠信國際此前曾指出,中建三局集團盈利水平較優,但應收賬款減值損失對利潤仍有一定侵蝕;整體償債能力很強,憑借其較好的內部流動性及外部融資能力可實現到期債務接續,財務風險評估為很低。
不過,在房地產市場下行趨勢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建筑企業商品房訂單仍將承壓。
根據中國建筑統一部署安排,公司的房地產開發與投資業務已剝離至股東中建三局,目前存量房地產業務規模較小,銷售款可覆蓋投資支出,相關板塊運營風險較小。
進京兩年半,中建壹品從百強開外殺到如今的行業第34位,北京市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建壹品屬于央企子公司,擁有資金融資優勢和央企品牌優勢;主要是區域深耕,能夠在區域做深做透,形成品牌效益;產品能力較強,多個盤形成熱銷。
但是,面對完全不一樣的市場行情,中建壹品也不是沒有過焦慮。
中建壹品相關負責人向每經記者表示,“現在的市場環境下,要想掙錢,必須將產品和管理口碑做起來??蛻舨毁I賬,產品就賣不出去。大家現在面臨的市場壓力很大,還需要繼續努力求生存和發展。”
根據中建壹品官微,三季度以來,中建壹品北方分公司已經累計回款額106億元,認購額155億元,新增儲備貨值88億元。
在回答每經記者關于集團內部競爭的問題時,中建壹品相關人士坦言,“不把他們當競爭對手,那怎么成長呢?但中建系是一個大家庭,相互競爭,相互促進。我們認可別人的優點和成就,同時也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對于中建系地產公司,劉水分析認為,一是中國建筑屬于央企,下屬各業務子公司擁有融資優勢,融資順暢且成本低;二是各業務公司具有投資、設計、建造、運營全產業鏈優勢,各房地產開發業務公司有對應工程局,有設計、建設施工優勢;三是機制優勢,多次實行股權激勵計劃,激發核心骨干團隊的積極性,提高公司經營活力,還在一些公司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極大增強了公司改革發展的動能。
“中建系各地產板塊公司競爭是良性的內部競爭,有利于促進各業務公司提高經營能力及經營規模,改善管理,加快發展,從而進一步提升各業務公司發展能力,提高行業競爭力。”劉水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夢妤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