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04 07:49:33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桂圓紅棗姜母茶、桂圓紅棗奶茶、陳皮姜棗茶、冰糖燉雪梨……入冬以來,當你打開外賣APP想點一杯熱飲,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養生系”茶飲登上熱銷榜。事實上,今年夏天中藥房配酸梅湯的短視頻爆火掀起一股養生飲品潮流后,藥食同源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接受。然而,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即凡是藥物都有毒副作用,而藥物性肝損傷就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
據央視財經12月4日報道,日前,河南鄭州的程先生就遇到這樣一款“養生茶”,初次喝下去立即有止疼效果,但再次飲用時卻出現了問題。
據記者了解,這款云南大雪山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養生茶”,消費者只有通過一款名叫“雪山生活”的App或微信小程序中的“雪山生活”才能購買,在購買時還需要有老用戶提供驗證碼。專家指出,消費者在飲用這款“養生茶”之后出現不良反應,是雙氯芬酸鈉不當使用后的典型癥狀。此時,程先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是向警方報了案。
本案中所謂的“養生茶”生產廠家,是一家雞鴨飼料小作坊。經查,共有139個代理商,1萬多人購買,涉及云南、廣西等21個?。▍^、市)。
據央視財經12月4日報道,家住鄭州的程先生一直被慢性疼痛折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了一款名叫“大雪山養生茶”的飲品。據朋友介紹,這款茶由純食品原料制成,既能養生還能止痛,效果非常不錯。
之后,程先生便花了近千元買了兩盒“養生茶”,回到家就沖泡了一杯,喝完后發現這款“養生茶”確實有去痛效果。當天晚上程先生又喝了一杯,結果沒多久就出現頭暈惡心的癥狀。
由于身體出現嚴重不適,程先生便拿著“養生茶”去了醫院。醫生看了配料表后,告訴程先生,這款“養生茶”所標明的配料有普洱茶、金銀花、桑葉等,并沒有止痛的功效。
據記者了解,這款云南大雪山茶葉有限公司生產的“養生茶”,消費者只有通過一款名叫“雪山生活”的App或微信小程序中的“雪山生活”才能購買,在購買時還需要有老用戶提供驗證碼。
經檢測,這款“大雪山養生茶”里添加了化學藥物雙氯芬酸鈉。這種藥物在治療疼痛方面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廣泛用于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各種關節炎癥以及其他多種疼痛的治療。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徐志高表示,長期服用主要引起肝臟和腎臟功能不全、肝衰竭和腎衰竭,嚴重的可能需要肝移植。專家指出,消費者在飲用這款“養生茶”之后出現不良反應,是雙氯芬酸鈉不當使用后的典型癥狀。此時,程先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于是向警方報了案。
幾經周折,警方掌握了倉庫位置,并采取了查處行動,最終查獲成品“養生茶”20多箱1000多盒,編織袋裝“養生茶”原材料18包,以及一些空盒和發快遞所需物品。同時,以李某為首的大雪山養生茶公司的所有骨干成員全部被抓獲。
本案中所謂的“養生茶”生產廠家,是一家雞鴨飼料小作坊。經查,共有139個代理商,1萬多人購買,涉及云南、廣西等21個?。▍^、市)。
警方介紹,本案件共抓獲嫌疑人9人,現場查獲養生茶成品1000余盒,半成品原材料近1噸,涉案價值2500余萬元。
財通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近年來,隨著全民大健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消費者從被動的尋醫問藥變為主動的健康管理,藥食同源食品等成為熱銷品類。
養生同樣也成了當代年輕人的新追求。據新華網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當下的養生消費主力軍正是年輕人群體。18~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到了健康養生消費人群的83.7%。而年輕人對口味、品質有著獨特的評判標準,藥食同源加滋補類成為新生代消費選擇。
據中國質量新聞網報道,在外賣平臺搜索“養生茶”,能看到玉米須桑葉茶、熬夜甘清茶、新會陳皮雪梨湯等多種現制養生茶飲品,定價在15元到30元之間。相關網絡數據顯示,今年10月16日以來,關鍵詞帶有“養生”的外賣餐品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72.20%。
針對年輕人的養生需求,包括同仁堂在內的眾多品牌,推出“熬夜水”等系列產品,據稱成分中包含蜂王漿、人參、紅棗等食補材料。今年5月,一整根人參縱貫整瓶的“一整根”熬夜水,在羅森等便利店上架后,引發不少年輕人跟風“嘗鮮”。據統計,8月份,該款飲料在外賣平臺的銷量較5月實現了翻倍增長。
可以說,養生茶憑借健康的標簽、多樣的口味,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年輕人已成為消費養生茶的主力軍。
有業內專家認為,“養生茶”正在走俏,市場呈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但養生茶產業尚處起步階段。
據消費日報11月30日報道,宿州市靈璧縣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監管科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明確界定了“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的范圍,這類中藥屬于食藥同源,可以被添加到日常的食品和飲品中。“超出食藥同源這個范圍內的中藥材是不能日常使用的,涉及食藥同源范圍內的中藥材,商家在銷售的時候,也要著重標注它的禁忌人群。”該負責人說。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將黨參、肉蓯蓉(荒漠)、鐵皮石斛、西洋參、黃芪、靈芝、山茱萸、天麻、杜仲葉等9種物質納入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以下簡稱“食藥物質”)目錄。至此,我國已經發布了3批食藥物質名單,共涉及102種物質。
宿州市中醫醫院脾胃、腎病科醫生張鳴義告訴記者,養生飲品的紅火,體現了年輕人對中醫、中藥的認可。但如果想要服用中藥飲品,最好還是去醫院讓醫生開具更適合的藥方。
“雖然有些藥材既是食品又是中藥,但是使用的方法、劑量還是有規定的。如果超出范圍,或者不適合自己的體質特征,就不能日常使用。”張鳴義表示,茶飲的滋補作用比湯劑更溫和、持久,某種程度上的確也適合養生保健。但如果搭配不好,或者調配方式不對,還有可能產生副作用,因此也提醒消費者,不要過分迷信中藥茶飲的養生功能。
一位業內專家也表示,雖然許多養生茶會選擇一些公眾認知度比較高的藥食同源食材,但不能夸大“養生”功能。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財經、中國質量新聞網、消費日報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