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梁子棟攝/光明圖片
工人在華北制藥北元分廠藥品制劑生產線工作。梁子棟攝/光明圖片
工作人員在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質檢中心進行藥物實驗。梁子棟攝/光明圖片
深冬時節,寒意已濃。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區,一家家生物醫藥企業的科研人員緊張忙碌,生產環節熱火朝天,充滿生機與活力。石藥集團抗體發現室里,部門主任丁煥弟正忙著查看最新的實驗結果;河北納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制劑研發室內,工作人員劉鑫聚精會神操作著移液器,調試著注射液的比例……
近年來,石家莊市持續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培育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目前,該市已成為河北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藥品生產基地,形成以生物技術藥物為引領,化學藥為主體,現代中藥為特色,高端醫療器械為補充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
2023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石家莊市考察時強調,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研發生產更多適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和身體素質特點的“中國藥”,特別是要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加速培育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讓一批批創新成果競相涌現。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來到石家莊,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狀況展開調研。
1.串“珠”成鏈 產業集群蓄能起勢
踏入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A12棟1層,東海制藥(河北)有限公司的無塵生產車間寬敞明亮,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不時檢查機器的運轉情況,兩條軟膠囊生產線正在緊張作業。
“我們是總公司在全國開設的首家擁有軟膠囊生產基地的分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張雅楠帶著調研組成員一路走,一路看,她說,正是看中了石家莊深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配套服務等優勢,公司才安心選擇在國際生物醫藥園“安營扎寨”。
“企業聚集,共享機遇。”張雅楠詳細介紹,石家莊市日益完善的產業鏈為企業之間帶來了更多合作共贏的機會。實際上,今年7月,在公司的軟膠囊生產線尚未投產前,他們在高新區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就把碳酸鈣咀嚼片的生產委托給當地另一家藥企。“這樣資源共享,我們不用新建生產線、購買生產設備,省錢省力,而合作企業也能增加訂單,獲得效益,可謂一舉多得。”
“自2021年啟動建設以來,2.8萬畝的園區已構建起集研發、孵化、產業化、銷售及配套服務于一體的全鏈條產業生態系統,吸引了大量有理想、有信念的創業者,匯聚了大批優質的生物醫藥企業。”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管委會黨組書記秦吉輝介紹,目前,園內已聚集生物醫藥企業243家,累計承接京津研發、石家莊轉化生物醫藥類項目65個。
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的蓬勃發展,得益于良好發展生態和深厚產業基礎。
素有“華北藥都”之稱的石家莊,是首批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之一,擁有5家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生物醫藥產業規上企業達189家,產業基礎雄厚。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石家莊市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助力匯集創新資源,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化發展。石家莊市發改委二級調研員吳書科介紹,如今,在石家莊,多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涵蓋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多個領域。神威藥業等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領跑者”企業,充分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帶動了一批配套企業迅速發展。同時,石藥集團智能制造“燈塔工廠”等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發展動能十足。
在石家莊經濟技術開發區,計劃總投資30億元的石藥集團智能制造“燈塔工廠”項目正加緊施工,現已完成主體封頂,正在進行外裝和產品規劃設計。石藥集團工程管理中心高級總監王建明解釋,“燈塔工廠”是工業4.0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工廠,代表著全球智能制造的較高水平。該項目按照智能制造和國際化標準建設,應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可實現連續化制造、無人化操作。建設完成后,將以生產高端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為主,力爭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藥生產基地。
為營造良好發展生態,增強生物醫藥企業發展動力,近年來,石家莊打造了以高新區為重點,以經開區、欒城、趙縣、晉州為配套的區域產業布局,建成了以生物技術藥物為引領,化學藥為主體,現代中藥為特色,高端醫療器械為補充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讓越來越多的優質生物醫藥企業在這里生根成長。
在趙縣的仁合益康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寬敞明亮,工人們忙個不停,生產線上的一組組藥劑被精準注入瓶中,等待著下一步的質檢和包裝。“近兩年,集團在原料藥、注射劑、吸入制劑、小輸液制劑、口服液體制劑和難溶藥物固體制劑的研發與制造方面優勢明顯,市場供不應求。”仁合益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英介紹說,2022年集團營業收入達15億元,納稅1.1億元。
“目前,趙縣共有醫藥企業29家,其中規上企業20家,擁有省、市以上研發中心的企業12家,形成了‘中間體—原料藥—制劑—醫藥包裝’的全產業鏈發展基礎。”趙縣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白英輝介紹。
“今年上半年,石家莊全市醫藥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5.6%,成為拉動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吳書科介紹說。
2.梧高鳳至 讓人才“安居”更“安心”
“之所以選擇石家莊,是因為政策支持力度大,對人才足夠重視,產業發展前景好,也為個人發展創造了空間。”在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剛剛從實驗室結束忙碌的陳道宏博士道出了他選擇來石家莊、來正定發展的原因。
陳道宏是正定縣引進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2018年自美國歸國后,到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不久前,由他帶領完成的“西地那非生物等效性試驗”項目順利通過石家莊市科學技術局及相關專家的驗收。
“在石家莊拿到人才綠卡后,不僅住房問題順利解決,而且在就醫、交通等方面都有優惠待遇,就連家人都能享受一系列的優待,完全消除了后顧之憂,要想的只是怎么施展好才能,把事業發展好!”陳道宏直言,石家莊的人才政策很溫暖、很貼心,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人才都充滿了吸引力。
近年來,石家莊市把人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推動人才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根據石家莊人才綠卡政策,凡是引進的持卡人才,不僅可享受教育、醫療、戶籍辦理等優惠政策,還可享受房租補貼和入住人才公寓的保障,讓各類人才安心在石家莊扎根。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放人才綠卡A卡1051張,B卡16754張,縣(市、區)卡77795張。人才綠卡已成為石家莊打造的引才聚才“金名片”,為各行各業尤其是生物醫藥產業招才引智提供了有力支撐。
人才要引得進,更要留得住、用得好。
今年6月,石家莊市召開“優秀青年人才支持開發區建設動員會”,從全市在編在崗干部中選派首批40名優秀青年專業人才,奔赴經濟發展一線,支持開發區建設和產業發展,特別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石家莊正全力打造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現在正是我學以致用、施展拳腳的時候。”清華大學生物學博士葉盼,2018年到石家莊工作,在多部門多崗位歷練,也對石家莊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更深的認識。談到被選派至石家莊高新區工作,他表示今后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竭盡所能干好工作,為石家莊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圍繞人才管理、評價、激勵、流動等各環節,持續“放權松綁”,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
領軍人才最高可獲1億元項目支持資金;高校畢業生最高可領5萬元安家補貼;來石家莊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孵化的高層次人才,可直接入駐石家莊市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等孵化器,享受研發設備、場地、人力資源服務等方面政策支持……
今年5月,石家莊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助推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試行)》,12條人才新政含金量滿滿。
11月3日,石家莊市再次出臺《關于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的若干措施(試行)》。
首次設立規模20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分期設立100億元的人才創業投資基金;“石家莊人才貸”貸款額度由最高5000萬元提高到1億元;到企業工作的B卡人才除享受購房、租房補貼外,還將獲得最高5萬元的一次性安家補貼……15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新政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我們從頂層設計開始破冰,緊扣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和人才需求,把精準引才、精準對接產業發展、精準滿足人才需求作為核心理念,依托產業鏈條布局人才鏈條,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石家莊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呂智臨介紹說,石家莊市將大力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聚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吸引一批高校優秀畢業生和青年人才,為加速培育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
3.科技賦能 創新主體拔節生長
不久前,石家莊四藥集團兩款特色產品——己酮可可堿緩釋片、司替戊醇原料及其干混懸劑先后獲批,至此,該集團今年已取得各類新產品批件62個,其中僅四季度便有15個新產品獲批。
科技創新多點開花,是近年來石家莊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的生動寫照。
“石藥集團每年研發投入近40億元,今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36.78億元,同比增加25.9%,約60個重點在研藥物已進入臨床或申報階段。”石藥集團抗體發現室里,部門主任丁煥弟向調研組介紹,他們依托納米制劑藥物平臺、mRNA平臺等八大平臺,聚焦腫瘤、精神神經、心血管、免疫和呼吸、代謝、抗感染六大領域,開展創新藥的研發,每年提交專利申請1000多項。今年前三季度,集團上市了4個創新藥,未來5年預計將有40余個創新藥面世。
重研發,強創新,科技成果紛紛落地。在華北制藥中央研究院,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健正和研發人員討論狂犬病毒單抗組合制劑的推進方案。高健介紹,去年他們開發成功的國家一類新藥——奧木替韋單抗注射液,是我國抗感染領域第一個獲批的單抗藥物。動物致傷后注射狂犬疫苗,7天后才能產生抗體,而這個藥本身就是高效價的抗體,注射后馬上起效,對狂犬病的保護效力接近100%。
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強化,創新主體發展壯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今年3月,石藥集團申報的“聚乙二醇定點修飾重組蛋白藥物(津優力)關鍵技術體系建立及產業化”項目被授予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該藥物是我國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長效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是國家生物制品I類新藥。
在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藥物研究院多肽實驗室,臺面上各種分析檢測儀器平穩運行,研發人員正加緊對艾本那肽進行純化工作。
“艾本那肽是治療Ⅱ型糖尿病的國家I類新藥,被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藥物采用固相合成和層析純化等先進技術,質量可控,目前已完成Ⅲ期臨床試驗,預期2024年獲批上市。”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孫鵬說,艾本那肽可將原來每日一次給藥延長至每周一次給藥,能極大減輕糖尿病患者頻繁注射給藥的不便。
重點產業優勢集聚,創新動能加速釋放。在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藥明生物、華普生物等一大批優質生物醫藥企業紛紛落戶……眼下,高新區已經構建形成以創新藥、抗體藥、現代中成藥和醫療器械為主的產業結構,生物醫藥市場主體達到1800家,在研新藥400余個。
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是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化改造、智能化生產,完成生產設備、實驗室檢驗儀器數據集成,實現了企業的數字化、精益化經營管理。河北愛爾海泰制藥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凍干制劑GMP生產線軟硬件優勢,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將凍干時間由60小時優化到25小時~26小時,生產效率提高30%,單位萬元產值能耗量降低12%。
引入高端“活水”,為加快高質量發展賦能增勢。
11月15日,石家莊市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署全面合作框架協議。清華大學將從技術上支持石家莊市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提供訂單式研發服務,推動一批產業化、實用化項目成果落地。“加快創新成果的落地轉化,提升核心競爭力,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石家莊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章東海說,石家莊市生物醫藥產業現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8個,省級創新平臺167個,未來石家莊市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4.經驗與啟示
石家莊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石家莊時對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進相關政策落地落實,突出企業創新,全力促進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調研組認為有幾點經驗與啟示值得思考。
營商環境再提質,審批效率加速度。堅持刀刃向內、自我革命,對照世界銀行標準,細化了209項具體工作,出臺了《石家莊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5月1日正式實施;大力推行“上網、減時、便民”,行政審批事項100%實現全流程網辦,超過76%的審批辦理時限優于同類省會城市,審批效率躋身全國第一方陣。
為盡快促成東海制藥項目落地投產,石家莊市高新區組織各部門召開現場協調會,開辟綠色通道,以最快速度辦理關于消防、環評等審批手續,從項目立項到投入生產僅用時一年。正定縣對全縣招商選資項目推行“函證結合+承諾制”審批制度改革新模式。幫助厚德漢方醫療器械公司足貼暖貼生產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
政策紅包落地,真金白銀扶持。出臺《關于支持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和生物醫藥產業率先突破的若干措施》,設立了200億元的主導產業發展基金和每年10億元的專項資金,針對醫藥研發時間長、投入大的特點,給予I類創新藥研發生產最高1.2億元的獎勵。同時石家莊市出臺了高新技術落地獎勵、瞪羚企業認定獎勵、產業創新中心工作指引等一系列政策。
筑牢人才“蓄水池”,鑄強發展“硬內核”。始終牢記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人才綠卡政策。石家莊把人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來抓。凡是引進的持卡人才,不僅可享受教育、醫療、戶籍辦理等優惠政策,還可享受房租補貼和入住人才公寓的保障。以此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推動人才集聚,形成人才引領產業、產業集聚人才、產才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
在人才政策的助推下,石家莊市入選“2022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以嶺藥業“中醫脈絡學說構建及其指導微血管病變防治”項目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石藥集團“聚乙二醇定點修飾重組蛋白藥物關鍵技術體系建立及產業化”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靠人才和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強鏈補鏈展作為,打造產業新高地。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石家莊市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強化項目支撐作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快速崛起。
今年前三季度,石家莊市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2%。目前,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占全省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的60%以上。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河北省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研究員耿坤麗,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二級研究員王彥坤,記者耿建擴、陳元秋,通訊員趙元君、石梓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