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21 19:44:10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彭水萍
12月21日,德邦新回報A、C發布了基金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另有多只基金在同一天發布清盤預警。臨近年底,發布清盤預警的基金公告增多,Wind統計顯示,12月以來已有65則基金清盤預警公告發布,有的已經是第二次提示。
另據統計,今年以來,已有超400則清算報告發布,很多都是因為基金規模過小而導致清盤危機。其中不乏大量的主動權益類基金,有的基金成立時間較短,且從全市場來看,仍有629只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合計不足5000萬元。
12月21日,又有德邦新回報A、C等多只基金發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這類提示公告在年尾多次出現。
此前,包括農銀匯理瑞祥一年、人保量化銳進、國投瑞銀安智等多只權益類基金發布清盤預警,有的已經是第二次進行提示。從這些已提示清盤風險的基金公告來看,原因多集中在基金規模過小。
事實上,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基民開始贖回基金,確實也給基金管理人帶來不小的壓力,這不僅使得基金需要承擔一些凈值波動的風險,同時也讓增量資金本就有限的市場更加拮據,存量基金規模逐漸萎縮。
盡管也有部分基金公告將通過持有人大會審議持續運作、修改終止條款來“護殼”,如前不久浙商匯金先進制造混合就通過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方式,審議《關于持續運作浙商匯金先進制造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的議案》。
但是,根據計票結果,參加該次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的基金份額小于該基金在權益登記日基金總份額的二分之一,未達有效條件。實際上,有希望“搶救”的機會不多,很多基金甚至已經到了直接清算的地步,不需要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如今年已清算的中銀騰利混合,基金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的情形,將根據基金合同約定進入清算程序,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不少基金發出規模預警的產品成立尚不足半年時間。
有分析指出,對于持有人大量贖回導致基金規模不斷萎縮,基金管理人只有通過自購或吸引更多增量資金申購來改善局面,但囿于權益投資環境不佳,越來越多的基金持續營銷難度在增加。
相比于拉響清盤“警報”,還有一些基金則已經實施清盤。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已有超過400則的基金清算報告發布,從這些已清盤的基金中不難發現,權益類基金的數量不在少數。
不久前,國投瑞銀基金發布公告,旗下國投瑞銀安睿混合型產品在經歷連續45個工作日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以及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況下,依法履行基金財產清算程序。公告顯示,該產品的最后運作日為2023年12月19日,自12月20日進入清算程序。
再如惠升惠享啟睿混合也因基金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上述基金合同終止條款。該基金于2023年11月15日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
除已經進入清算程序的基金外,還有不少基金游走在清盤邊緣。Wind統計顯示,從主動權益類基金來看(統計普通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仍有629只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合計不足5000萬元。
雖然基金清算也是市場“新陳代謝”的自然體現,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公開表示,基金行業的發展,好比一個流動的蓄水池,既要有活水流入,也要為死水排出提供順暢通道。這既是基金投資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也是對基民利益的有效保護。
但清盤基金數量逐漸增多,且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對權益市場的投資態度趨于謹慎,未來能否促成新的增量資金入市仍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
一方面,當前A股市場賺錢效應持續不佳,投資者信心低迷,有的公募基金為了應對可能的贖回提前賣出重倉的股票,對一些權重類品種的估值穩固帶來沖擊;另一方面,基金業績的不佳也使得渠道端的壓力較大,公募基金產品在目前的金融市場上銷售艱難。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