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01 23:28:21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楊軍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對全球人口的估計和預測,2023年4月份,印度的人口達到14.2577585億人,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在1947年印度獨立時,該國人口約為3.5億,也就是說在76年的時間里,印度人口增加近11億。
雖然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對印度來說無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然而,多名國內外人口問題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印度人口超越中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如果印度政府無法推高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那么龐大的人口恐將成為沉重負擔。”
Darrell Bricker指出,雖然印度現在的人口增速已經超過了中國,但它的經濟并不像中國那樣強勁或發達。圖為Darrell Bricker 受訪者供圖
面對超過14億的人口,擺在印度總理莫迪面前的,不僅僅是巨大的就業難題,如何避免將“人口紅利”變成“人口負擔”,也是莫迪2024年尋求連任的關鍵所在。
人口問題專家、全球最大的調研公司之一益普索(Ipsos)公共事務CEO(首席執行官)Darrell Bricker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雖然印度現在的人口增速已經超過了中國,但它的經濟并不像中國那樣強勁或發達。問題在于,印度能否利用好其日益增長的人口優勢。”
這是一個粗略近似值
“印度人口超越中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人口研究學者、育媧人口研究機構專家組成員何亞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其實從人口增速來看,印度人口超越中國早已經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罷了——早在2023年1月,就已有機構稱印度人口超越了中國。自有數據統計以來,聯合國以及各類人口預測軟件都在不斷預測印度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時間,預測出的結果有2030年、2045年、2050年,甚至本世紀末等,但事實證明,印度人口超越中國的時間比此前任何預測來得都要快。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向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人口基數大、生育水平高,以及人口增長慣性是推動印度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這意味著,即使整體生育率下滑,但在龐大的人口基數下,印度短期內每年出生人口規模在2000萬~2300萬,加上醫療服務水平提高,印度預期壽命的延長,使得每年人口凈增量仍有1000多萬的水平。”
不過,記者注意到,由于聯合國公布的數據并非基于印度官方的人口普查,因此數據的估計上總有一定的誤差,要確定印度超越中國人口的精確時間點和人數非常困難。印度2021年人口普查由于新冠疫情推遲至2024年,因此印度總人口成為世界最多的具體時間點可能有待修正。
對于數據的精確度,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印度代表安德里亞·沃伊納爾曾表示,該機構對調查的數字很有信心,“因為它使用了一種非常有力的方法。”聯合國人口估計和預測科科長帕特里克·格蘭表示:“這是一個粗略的近似值,一個最佳猜測。”
轉化為紅利面臨難題
對于“人口紅利”,聯合國人口基金給出的定義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可能產生的經濟增長潛力。”當一國勞動年齡人口(15至64周歲)比例大于非勞動年齡人口時,最容易獲得。那么,印度是否能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口紅利”呢?
難題1:近一半人口在25歲以下,制造業卻不見起色
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具有勞動力充足的優勢。然而,農業只占印度GDP的16.8%,且近年來占比呈連年遞減的趨勢。盡管印度具備優越自然條件,但農業發展卻明顯滯后于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水平也相對較低。此外,這部分勞動力整體受教育水平低,農業部門已無法吸納如此多的勞動力。
自從上世紀60年代實行的政府干預的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利益,但阻礙了印度農業市場化、規?;M程。在農業產值逐年遞減和投資下降的情況下,莫迪需要為每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數百萬人創造就業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莫迪上臺后推“make in India”計劃,旨在大力引入外商投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從而提高制造業在GDP(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帶動就業。莫迪將在2024年5月前尋求連任,他也一直在推動將制造業在印度經濟中的份額從目前的17%提高到25%。而莫迪的制造業轉型計劃,依賴于印度龐大的年輕人群體。
彭博社的報道中稱,印度有一半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25歲以下的人口占比近50%。對此,向晶對記者指出:“莫迪的制造業轉型計劃是基于其現有的人口條件,巨大的青年勞動力比較優勢非常明顯。”
聯合國2023年4月23日發布的報告中也指出,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例將繼續增加,為未來幾十年更快的經濟增長提供機會。
然而,雖然印度政府在大力推動,但其制造業產出仍增長緩慢。據智庫CGGT,近期印度制造業有所上升,但離莫迪的“make in India”戰略目標(25%)還有較大差距。世界銀行數據顯示,過去10年來印度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3%~17%左右。
為什么擁有如此之多壯勞力的印度,制造業卻未有起色?
印度的營商環境不友好是一個主要原因。據央視援引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7年間,2783家跨國公司關閉在印業務,包括福特、富士康等,約占在印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
其次,印度雖是人口大國,但缺乏有效勞動力。何亞福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制造業轉型離不開人才資源,然而,“雖然印度人口的年齡結構比中國年輕得多,但印度的就業率比中國低得多。”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21年印度15歲以上人口就業率為44.79%,而中國為64.06%。
另外,印度勞動力素質低,缺乏熟練工人。僅以語言為例,印度初中和高中水平與中國完全不一樣,會英語的印度人僅占總人口10%左右。而據何亞福介紹,印度的大學生人數比不上中國——近年來印度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30%,而中國為60%左右。
向晶也向記者指出,與中國人口紅利時期相比,印度人口紅利主要體現在規模上,人口質量是限制其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因素。“印度仍有1.5億文盲,約占人口10%。印度龐大的年輕勞動力人口多數受教育程度和技術素質不高,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提供勞動技能培訓,他們反而會成為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其次,印度的法律和土地私有等制度,也對印度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有所制約。印度的政治發展特點導致了其在土地所有制以及管理機制方面的復雜局面。據印度the print新聞網報道,該國的土地法未能平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與印度的發展需要,打擊了外企的投資積極性。如何獲得土地也成為跨國公司在印度發展的難題。
最后,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充足的電力和人力保障,印度落后的基礎設施和勞動法等,限制了這些產業發展。
難題2:種姓制度的桎梏
中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布的《關于印度人口紅利的研判分析》顯示,印度人口年齡結構年輕,具備支撐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但“人口紅利”并不必然轉化為經濟發展紅利,要取決于經濟政策及配套措施是否與人口基礎相匹配。受產業結構、人口綜合素質、社會文化和性別歧視等多重因素影響,印度大概率將錯過人口紅利窗口期,“空有人口、難有紅利”。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古老的封建等級制度,公元前1200年雅利安人入侵后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與印度教教義緊密相連。根據該制度,人按不同職業分為貴賤等級,世代相傳,終身不變。印度有四大種姓:一等:婆羅門,即僧侶;二等:剎帝利,即武士、王公、貴族;三等:吠舍,即商人;四等:首陀羅,即農民;還有賤民,也叫不可接觸者。幾千年來,種姓制度對印度人民有著相當巨大的影響力,小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和社會風俗等,大到對整個印度的政治制度、分配制度、社會等級秩序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雖然印度憲法明確規定廢除種姓制度,但在鄉村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有分析指出,種姓制度的存在,極大地限制了社會上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利用,導致了職業世襲和內婚制,造成了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
慈善機構印度樂施會2023年初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至2021年,印度創造的40%財富只流向了1%的人口,只有3%的財富流向了底層的50%民眾。
難題3:人才流失、女性勞動參與率低
除了制造業未見起色和種姓制度的桎梏外,印度還面臨例如新生兒死亡率高、人才流失嚴重、女性勞動參與率低等諸多人口問題。
首先,雖然印度人口的增速還沒慢下來,仍然是金磚國家中最快的,但從較長的時間跨度來看,印度的人口增長率自上世紀70年代就呈現出總體下滑趨勢。上世紀80年代,印度地方政府獲得中央政府財政上的支持,更進一步地落實國家的人口控制政策,使得印度人口的十年增長率從1991~2001年的21.54%下降到2001~2011年的17.64%。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印度的人口增速會不斷下滑。
其次,過去30年里,雖然印度的嬰兒死亡率下降了70%,但按照地區和國際的標準來看仍然很高。1990年,印度每1000名新生兒就有89人死亡,到2020年,這一數字下降到27人。盡管如此,印度的新生兒死亡率仍然高于鄰國孟加拉國(24‰)、尼泊爾(24‰)、不丹(23‰)和斯里蘭卡(6‰)。
第三,印度還面臨著高端人才流失的問題。每年大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前往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尋求發展,導致印度凈移民人數為負。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數據,由于移民,印度在2021年的總人口數減少了30萬。聯合國的預測表明,印度將繼續經歷負的凈移民,直到下個世紀。
最后,目前印度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是全世界最低的20個的國家之一。根據印度官方的數據,印度女性的就業率在2004年達到35%的峰值,但到2022年下降到了25%左右。
向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人口增長遠快于資源供給水平時,我們才講‘人口爆炸’或是‘人口過剩’。對于當前人口發展趨勢,印度將面臨人口增長過快的挑戰。印度當前人均GDP屬于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如果印度政府無法推高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那么龐大的人口將成為其負擔。”
人口問題專家Darrell Bricker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印度現在的人口增速已經超過了中國,但它的經濟并不像中國那樣強勁或發達。問題在于,印度能否利用好其日益增長的人口優勢。”何亞福也認為,在經濟上,印度要超越中國并不容易。他對記者指出:“人口雖然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基礎性因素,但也只是發展的眾多必要條件之一。其他條件如果發揮得好,龐大的人口是優勢,但如果發揮得不好,龐大的人口確實有可能成為負擔。印度的先天條件與中國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印度要憑借其人口規模和結構優勢在經濟發展上超越中國,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