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09 08:10:02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中國證券報1月9日報道,“拿到年終獎,本來準備去銀行網點存定期的,但一看利率實在是低。問了一圈,沒找到定存利率高于3%的銀行。客戶經理推薦了一款針對新客戶的結構性存款,預計年化收益率最高能有3.30%,于是我就把這錢買結構性存款了。”北京居民小楊告訴記者。銀行全面調降存款利率背景下,部分注重保本保息的投資者更青睞年化收益率仍在3%以上的結構性存款與大額存單等存款產品,也有部分投資者將目光瞄向了低風險的銀行理財、貨幣基金等產品。
繼2023年底國有大行、股份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后,新年伊始,多家中小銀行跟進調整。從調整幅度來看,多數中小銀行各期限定期存款利率下調幅度集中在10~30個基點的區間,且調整后整體利率水平仍高于大行及全國性股份行,在大行3年定期掛牌利率跌破2%時,部分中小銀行調降后的3年期利率還在3%以上。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部分中小銀行在下調中長期存款利率的同時,短期存款利率卻在逆勢調升。例如,湖北麻城農商銀行最新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別為2.1%、2.5%、2.5%,相較此前降幅分別為10個基點、20個基點、20個基點。而最新的三個月、半年期的利率分別為1.6%、1.8%,較此前分別調升了10個基點、15個基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中國證券報1月9日報道,“爆款預告,我行結構性存款,年化收益率最高3%!銀行全面降息,高收益存款機會難得,請即刻與我預約白名單,開放日一早就購買。”中國銀行廣東地區某支行客戶經理小孫告訴記者。
銀行全面調降存款利率背景下,結構性存款正成為銀行客戶經理推銷的重點產品。記者咨詢多位銀行客戶經理了解到,結構性存款是指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將存款收益與匯率、貴金屬價格、股價等特定金融指標掛鉤,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有望獲得較高收益。
“結構性存款是保本的,一般期限偏短,中途不能取。我行有期限為47天和78天的產品,收益率最高3%,時間不長不短,比較搶手。”某國有行客戶經理表示。
記者注意到,大額存單仍然受儲戶青睞,呈現“手慢無”的狀態。部分中小銀行在新春將至的時間點,推出各類營銷活動,其中大額存單利率仍在3%以上。
“目前,我行大額存單三年期利率3.55%,五年期利率3.95%。1-3月來存,還能享受雙倍積分領禮品。”綿陽市商業銀行南充地區某支行客戶經理告訴記者。
廣東華興銀行某支行客戶經理說:“穩增值、快流轉、保安全,我行大額存單20萬元起存,五年期年化利率3.6%,三年期年化利率3.4%,二年期年化利率2.9%,一年期年化利率2.3%。不僅利率比普通定存有優勢,而且能夠全額或者部分轉讓,流動性也更強一些。”
據每日經濟新聞1月8日報道,記者注意到,部分中小銀行在下調中長期存款利率的同時,短期存款利率卻在逆勢調升。例如,湖北麻城農商銀行自2024年1月1日起執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別為2.1%、2.5%、2.5%,相較2023年9月8日該行調整部分存款產品利率后的降幅分別為10個基點、20個基點、20個基點。而最新的三個月、半年期的利率分別為1.6%、1.8%,相較該行去年7月15日起執行的利率水平則分別調升了10個基點、15個基點。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認為,中小銀行攬存不易,在順應市場利率變化趨勢時,選擇降低中長期存款利率,適當提高短期存款利率,是一個折中方法。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對記者表示,這一現象反映出中小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策略調整,旨在平衡成本和收益,同時吸引更多的存款客戶。當前銀行業競爭激烈,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紛紛下調存款利率,中小銀行也需要跟隨市場趨勢進行調整。一方面,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較高,對銀行的負債成本影響較大,下調中長期定期存款利率可以降低吸收存款的成本,優化負債結構;另一方面,一年及一年內的存款利率相較此前有所提升,可能是中小銀行為了吸引短期存款客戶而采取的策略,通過提高短期存款利率,中小銀行可以吸引更多的短期資金,穩定存款基礎,增加銀行的現金流量。
可以看到,中小銀行在跟進此次調整后,整體存款利率水平仍然高于大行及全國性股份行,部分中小銀行三年、五年期利率還在3%以上。例如,廣西上思農商銀行自2024年1月3日起調整整存整取產品人民幣存款掛牌利率,調整后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利率分別為2%、2.45%、3.15%、3.25%,較此前相應期限均下調10個基點。
對于這一輪存款利率下調的驅動因素,業界的共識之一在于:為緩解銀行業普遍面臨的息差收窄困境。
中泰證券展望稱,銀行資負兩端利率下降仍有空間,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與存款利率互相影響,負債端利率與政策利率保持平衡。從近期LPR以及存款利率的調整來看,央行下調LPR兩次,接著大行下調掛牌存款利率兩次,一方面負債端適配資產端下調,同時也為資產端進一步下調打開空間。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證券報、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李玉雯)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