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11 20:16:01
◎華為和京東的牽手,更多是生態與生態間的打通與互聯。
每經記者 王郁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拼多多美股市值超越阿里,中國電商歷史性的一刻,馬云說,AI電商時代剛剛開始,對誰都是機會,也是挑戰。2024新年伊始,馬云口中AI電商時代,帶著切實的“體感”顯露端倪。
1月10日,京東與華為宣布合作,正式啟動鴻蒙原生應用開發。鴻蒙原生版京東APP將基于HarmonyOS NEXT的全場景無縫流轉、原生智能等打造全新的購物體驗。
電商列表式瀏覽和基于搜索的邏輯要被顛覆了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HarmonyOS創新特性,并推出了可快速進行商品搜索的元服務卡片,實現對電商購物場景的拓展。
華為和京東的牽手,更多是生態與生態間的打通與互聯。AI落地電商并非新事。在更廣的電商場域內,營銷、管理、客服、中臺處處都有AI的身影。生成式AI呼嘯,大模型提速駛來,誰都能將中國電商的未來與其掛鉤。
但值得注意的是,電商每一次階段性的顛覆,都從用戶消費習慣和行為的改變開始,而后是更精準且高效地進行人貨匹配,直至全部鏈條疏通起又一套新的方程式。那一刻,又將誕生怎樣偉大的公司?
京東之前,美團、小紅書、支付寶、新浪、嗶哩嗶哩等一眾互聯網頭部平臺紛紛官宣加入鴻蒙生態。京東方面透露,在2021年HarmonyOS 2.0發布之時,京東就已集中投入技術力量進行探索。
針對此番合作,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許冉稱,京東與華為在消費人群上匹配度高,基于HarmonyOS的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共建AI能力,去做全新的全場景購物體驗的嘗試。
記者注意到,2021年,京東探索HarmonyOS創新特性,并推出了可快速進行商品搜索的元服務卡片,實現對電商購物場景的拓展。
在共建方面,基于HarmonyOS的AI大模型和意圖框架可實現對用戶顯性與潛在意圖的理解,從而匹配合時宜的服務,確保服務連續、體驗連續,并為京東帶來連續、智能、實時的“場景流量”,成為全場景服務分發的新入口。
與此同時,HarmonyOS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能力,一定程度可以降低京東鴻蒙原生應用開發的成本和工作量,實現在手機、平板、智慧屏、車機等多種鴻蒙生態終端上的創新升級。
而作為國內頭部3C數碼電商銷售平臺之一,京東擁有近6億活躍用戶,以及海量的用戶數據與消費反饋,如果能將倒推得來的需求,與華為等終端廠商共享,有利于產品和服務等層面的共建。
“會與京東在商業模式和鴻蒙生態上深度合作,創造更多爆發力創新產品。”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如此表示。
無論是基于需求和搜索邏輯的傳統貨架式電商,還是基于興趣與推送邏輯的直播電商,細究每一次電商的革命,都是從用戶習慣的改變開始。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短視頻直至如今的生成式AI。
每一次新技術的到來,對原有電商固守的邏輯,都是一次重構,甚至重置。站在十字路口,有時很難判斷下一步路如何,但無形的滲透早已開始,并等待最終爆發。
“從未來用戶入口來說,AI電商時代可能不是通過搜索關鍵詞與商品進行交互,而是通過模型幫你找到商品和服務。”阿里國際站行業及商家業務部負責人秦奮此前表示。
電商分析師莊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認為,華為與京東的合作模式是從用戶體驗上下手,也就是電商的運營環節和互聯網產品環節。從目前的發展來看,AI和大模型等技術必然會滲透到電商所有環節。
從前端、中臺、后端,到生產、銷售運營的每一個供應鏈環節,AI的介入已經初具體量與規模。但一個幾近完美、幾乎兼顧所有的AI電商“完美產品”還沒有出現,我們又該如何迎接AI電商時代的到來?
莊帥認為,現階段淘寶的電商AI、百度的智能導購助手和各平臺推出的數字人,已經接近初期階段內電商AI的“理想狀態”,而再發展下去,就是數字人與真實的機器人硬件結合,進入線下實體店和家庭成為生活和購物的助手。
在預測2024年時,阿里認為將出現三大趨勢:生成式AI廣泛扮演電商助手角色、多元化而超值的消費主張、追求實惠以外的滿足感。
更務實一點:滿足更多元的消費主張和消費體驗,同時通過AI算法組合來提升電商店鋪的營運效率、輔助購物決策來節省搜尋商品的成本。
“一個是改變用戶習慣和行為,包括發展了幾十年的列表式瀏覽和搜索行為;一個是提升商家的經營效率和降低成本,更精準更高效地進行人貨匹配。”莊帥認為,現階段AI對電商的介入無非就是這一套邏輯。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楊大坤前不久公開表示,2024年的重點會聚焦于應用層面,現在的市場明顯還沒有充分發揮AI的潛力。
但可以預知的是,消費模式的轉變和人工智能浩蕩的大潮,不僅將要改變國內,更是海外電商市場的格局。在現在和未來的兩個時空下的戰場,AI都將是絕無僅有的秘密武器。現階段能做的,或許只有參透、吃透、滲透,為改變蓄力。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3149409130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