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1-29 17:03:07
張曉燕表示,即便是不包含個人信息的數據資源,也能提供豐富的價值。例如,匿名化的用戶行為數據可以幫助企業了解市場趨勢、消費者偏好和行為模式。匿名的健康數據可以用于公共衛生研究和政策制定。
每經記者 張宏 每經編輯 張益銘
1月24日,由朱民、張禮卿主編的《變局與應對:全球經濟金融趨勢與中國未來》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發布。
發布會上,本書作者之一,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全球經濟治理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曉燕表示,數據要素市場將成為全球競爭的新高地。
會后,張曉燕就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的機遇及挑戰、個人如何參與到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中、個人信息保護、數據資源脫敏、完全剔除個人信息的數據資源能為使用者帶來哪些價值等話題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全球經濟治理50人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曉燕
圖片來源:主辦方
NBD:您在演講中提到不同經濟體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的戰略目標有所不同。比如,美國的目標是實現數據價值;中國把數據建設當成一個基層設施,目標是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要素大市場,充分實現數據要素價值。那么,數據要素市場作為一種基礎設施,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國民日常生活帶來什么幫助?
張曉燕:首先對企業來講,數字化轉型會提高企業自身的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服務質量。
其次對于個人,企業效率提高、競爭性加強,將使得消費者獲得的產品和服務價格降低、產品質量提高、服務領域更全面。
NBD: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可以為創業者提供哪些機遇?
張曉燕:數據分兩種,一種是私有數據,用作企業內部的數字化轉型;一種是可與上下游企業共享的數據,進行生態圈建設。這種生態圈的建設就可以幫助創業者拿到相關的數據、進行企業業務拓展。
NBD:作為個人,如何參與到數據要素市場的建設中?
張曉燕:對于個人而言,我認為一是提升個人數據技能。在數字時代,數據要素市場對技術能力的需求較高。個人可以通過學習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編程等相關技能,提升自己在數據處理和分析方面的實力。
二是注意數據隱私保護。在參與數據要素市場時,保護數據隱私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相關的法規,特別是關于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交易的法規,了解數據隱私保護的最佳實踐,確保個人參與的活動是合法合規的。
三是風險與挑戰應對。在參與數據要素市場時,個人要敏銳地識別潛在的風險,并制定相應的應對策略,要保持謹慎態度,不盲目跟風。
NBD:我國數字化轉型還面臨哪些挑戰?
張曉燕: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新一次的產業革命。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是,需要人才和基礎設施的投入。對于國家而言,就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制定統一的標準,并且產業政策要與之保持一致。
NBD: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的同時,如何兼顧信息安全保護?
張曉燕:數據安全看似簡單,但需要專業人才維護。因此,企業要做數字化轉型,還面臨一個問題,即人才短缺。要做到將數據數字化并運用到企業的每一個流程當中,就需要專業人才。
在這個過程中,既要保證數據在各環節中流動,又要保證不泄露數據信息。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出發,一是立法,二是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才操作。
NBD:我們注意到現在有一些企業以大數據交易所作為噱頭,宣稱可以利用大數據為創業者提供企業創始人的聯系方式。這種宣傳是否合法?
張曉燕:如果企業創始人同意該企業把數據給第三方使用,就是合法的。如果沒有征得他人同意,就使用他人的數據,就是非法的。
NBD:在演講中您提到數據要素市場的全流程包括:采集原始數據-通過篩選、清洗、標準化原始數據形成數據資源-經儲存、傳輸算力技術形成數據要素,并最終產生經濟效益。那么,經過篩選、清洗、標準化的數據資源,是已經剔除了全部個人信息,還是可以跟根據交易雙方的需求個性化地保留部分個人信息?使用者能夠從這些不附帶個人信息的數據資源中得到什么?
張曉燕:這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數據的用途、隱私法規以及雙方的需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大多數情況下,經過篩選、清洗、標準化的數據資源應當剔除或脫敏全部個人信息,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數據(如個人健康、財務狀態或位置數據)時。這是為了遵守數據保護法規(如歐盟的GDPR或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確保個人隱私安全。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果數據的使用目的需要,且數據處理方已經獲得數據主體的明確同意,可以保留部分個人信息。例如,一個為個人推薦產品或服務的應用可能需要保留一些個人信息來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務。
即便是不包含個人信息的數據資源,也能提供豐富的價值。例如,匿名化的用戶行為數據可以幫助企業了解市場趨勢、消費者偏好和行為模式。匿名的健康數據可以用于公共衛生研究和政策制定。此外,聚合的經濟數據、環境數據等,雖然不包含個人信息,但對于理解宏觀趨勢和制定策略至關重要。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10183583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