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24 15:45:17
每經記者 譚玉涵 每經編輯 孫宇婷
英偉達市值一度突破2萬億,黃仁勛站到全球20首富俱樂部門口
圖片來源:鄭雨航 攝 (資料圖)
由于芯片需求的火爆以及良好的業績支撐,英偉達(Nvidia, NASDAQ: NVDA)近期股價勢如破竹。
2月23日,英偉達開盤漲近3%,股價站上800美元關口,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成為歷史上最快實現從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市值的企業,用時僅9個月。截至收盤,英偉達漲0.36%,市值1.97萬億美元。
繼2023年股價暴漲240%之后,2024年迄今英偉達股價累計漲幅超65%。
這波再起的行情讓其創始人黃仁勛即將實現自己的新突破:躋身全球最富有的20個人之列。據最新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黃仁勛本周身家增加51億美元至692億美元,位居第21位。
Wedbush董事總經理、資深股票分析師Dan Ives此前在發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置評郵件中直言,英偉達最新的財報進一步鞏固了人工智能革命才剛剛開始而非已達到頂峰的事實,這是市場和科技行業多年來最重要的時刻。
商業地產危機,美國新能源車“漁翁得利”:辦公樓變充電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雨航 攝 (資料圖)
2月23日,據外媒Zero Hedge報道,由于疫情導致的遠程工作模式的普及等因素,美國辦公樓需求萎靡。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辦公樓已供應過剩,辦公室供應數已經遠高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
據Real Capital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美國寫字樓物業價格已從高峰期下跌了約20%。Starwood Capital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Barry Sternlicht近期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寫字樓市場現在面臨生存危機……價值3萬億的資產,現在可能只值1.8萬億。”
面對市場上的供應過剩和需求下降,拆除老舊辦公樓成為趨勢。面對拆除后留下的大塊空白地塊,開發商開始探索老舊辦公空間的新用途,例如改造成網球場、電動汽車充電站等。
分析師指出,這是一個創新的方法,通過建設更多充電設施,可以為電動汽車用戶提供便利,同時促進清潔能源和綠色交通的發展。這種轉變可能會成為未來城市規劃和商業房地產開發中越來越常見的趨勢。
圖靈得主狠批Sora 直言生成式路線必定失敗
圖片來源:彭博
OpenAI日前推出的視頻生成模型Sora持續火爆。OpenAI 表示:“ Sora 是能夠理解和模擬現實世界模型的基礎,我們相信這種能力將成為實現 AGI 的重要里程碑。”
但Sora在展現出來驚人的視頻生成能力時,同樣也暴露出了許多瑕疵。
2月23日,據彭博報道稱,由記者提供提示詞后,OpenAI幫助生成的演示視頻中可以看到明顯的局限性,比如,雖然提示詞寫的是一只,但卻生成了多只鸚鵡;一只猴子在最后的畫面中似乎有著鸚鵡的尾巴。
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AI科學家馬庫斯(Gary Marcus)等近期也都指出Sora并不能理解人類物理世界。楊立昆稱Sora生成視頻的過程與基于世界模型的因果預測完全不同。此外,他多次在社交平臺X上“狠批” Sora,表示Sora的生成式技術路線注定失敗。
馬庫斯對于Sora則表示:“如果你只看一秒鐘(的視頻片段),你會覺得它太神奇了。但如果你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這個人工智能系統)仍然不太懂常識。”
OpenAI Sora團隊研發表示,Sora視頻生成能力有了明顯的飛躍,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日經225再創34年歷史新高,年內漲幅已超16%
圖片來源:日本特約記者 郝帥 攝 (資料圖)
2月22日周四,日經225指數收漲2.19%,報39098.68點,超越1989年末的紀錄高位38957點,刷新歷史新高。截至周四收盤(周五因假日休市一天),日經225指數的年內漲幅達16.84%。2023年該指數的全年漲幅為28.24%。
回顧這一輪日股的驚人表現,不少機構觀點將其歸因至日元走軟、企業利潤創新高、政策環境相對寬松等因素。
據外媒,貝萊德認為,目前海外投資者對日股仍大幅低配,在對日本央行即將轉向的押注下,將有更多資金流入,或支撐日股進一步上漲。
貝萊德負責日本主動投資業務的主管Yue Bamba表示,從強勁的盈利表現到資本支出增加等所有因素都為日股上漲提供了推動力。Bamba預測,日本退出超寬松貨幣政策可能會對市場產生不同尋常的影響,日股將成為央行加息的最大受益者。
50多年后美國航天器再次著陸月球
圖片來源:NASA
美國東部時間2月22日,美國私營企業“直覺機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 NASDAQ: LUNR)研發的月球著陸器“奧德修斯”在月球著陸。
美國航天局稱 “奧德修斯”攜帶了美國航天局多種科學儀器及商業載荷。美國航天局表示,這些儀器有助于為將來人類探索月球做準備。這是自1972年美國阿波羅17號登月任務結束后美國航天器首次登月,也是首次由私營企業完成這一任務。
美東時間周五,該公司股價盤中一度漲超40%。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雨航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