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1 05:37:31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長期以來,民營經濟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數據顯示,在就業上,2012年至2022年,規上私營工業企業吸納就業占比從32.1%提高至48.3%。在數量上,2012年至2022年,民企數量占比從79.4%增長到93.3%。
然而,亂罰款、以罰增收、以罰代管、逐利罰款等問題在部分地區仍然存在,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2月19日,為進一步提高罰款規定的立法、執法質量,規范和監督罰款設定與實施,《國務院關于進一步規范和監督罰款設定與實施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
“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本來是魚水關系,但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水煮魚’。企業天天都要接觸基層執法人員和辦事人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好,營商環境往往會大打折扣。”圍繞民營經濟發展中的挑戰和機遇,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莊聰生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
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NBD:行政執法人員隨意執法、隨意處罰、隨意罰款,濫用自由裁量權等問題是長期以來影響營商環境的重要因素。您認為要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莊聰生: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執法者存在的突出問題,比如:有的執法依據不充分、標準不清晰、透明度不高;有的選擇性執法、趨利性執法、釣魚式執法;有的沒有嚴格執行行政處罰設定權限的規定,在法定范圍外調整罰款上限,層層加碼;有的違反包容審慎監管原則,面對整治問責,不區分具體情況,一罰了之、一關了之。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本來是魚水關系,但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水煮魚”。企業天天都要接觸基層執法人員和辦事人員,“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如果沒有解決好,營商環境往往會大打折扣。 我認為,各級行政執法機關、行政執法人員在執法時,必須依法公開監管標準和規則,增強監管制度和政策的穩定性、可預期性,必須注重“柔性執法”,以教為主,以罰為輔,不斷提升行政執法水平,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避免亂罰款、亂收費等現象發生,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充分激發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
山東省榮成市一家房車制造企業的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為何一些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拖欠民營中小微企業賬款問題長期存在?如何防范治理這一問題?
莊聰生:不可否認,這已經成為影響中小微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但由于中小微企業和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之間沒有真正建立起平等的關系,處于劣勢的中小微企業被拖欠賬款后,既不敢起訴也不敢舉報,只好“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盡管國家專門出臺了《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但拖欠賬款仍然是久治不愈的一塊“牛皮癬”。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公平經濟,所有的市場主體無論大小都應當享有平等的權利。2023年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完善拖欠賬款投訴處理和信用監督機制,加強對惡意拖欠賬款案例的曝光。完善拖欠賬款清理與審計、督查、巡視等制度的常態化對接機制。”使用審計、督查、巡視等“利器”,將會對政府部門和大型企業產生震懾作用,有效解決拖欠中小微企業賬款的問題。 NBD:我們看到,有關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越來越完善,但現實中政策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您認為要如何加強政策實施效果?
莊聰生: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制度更加完善??梢哉f,已經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體系。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政策的配套措施還不是很實,有些政策落地效果還不是很好。
我們常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政策不落實或落實不到位、落實走樣等問題,主要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細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關配套舉措,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效應充分釋放,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為廣大民營企業家發揮聰明才智提供廣闊舞臺和良好空間,讓民營企業家真正有投資便利感、政策獲得感、財產安全感。
我國私營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
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NBD:一些民營企業家對人身財產安全比較憂慮,在您看來,如何打消這一顧慮?要營造良好的民營企業發展環境還需要如何努力?
莊聰生:產權包括物權、股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也是公民、法人等主體最為重要的一項權利。這些年,一些民營企業家對人身財產安全比較憂慮,彌漫著一種“小富即安、大富難安”的情緒。之所以造成民營企業家的“難安”,主要是他們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在法治環境方面,缺乏人身財產安全保障。在營商環境方面,有些地方招商時先是開門迎客,客商來了以后又以各種名義亂收費等,制造種種障礙。有的地方“新官不理舊賬”,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
在市場環境方面,由于所有制的歧視,民營企業享受不到公平待遇。在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不清、公權力的制約體系不夠完善的背景下,民營企業家不得不考慮企業未來能否順暢發展以及個人私有財產如何才能放心地守住。
在社會環境方面,關于民營企業“第一桶金”的爭論、反腐過程中的民企負面內容、社會中的“仇富”現象等引發的各種聲音不絕于耳,這些對民營企業家很容易造成困惑、迷茫和疑慮。
在輿論環境方面,一些媒體對民營企業有不實報道,部分文藝作品中也存在放大民營企業中少數違法亂紀問題的現象。長期的負面渲染,讓公眾對民營企業家形成了偏見。
沒有公平公正的市場發展環境,沒有強有力的法治保障,民營企業就是“易碎品”。我國民營企業絕大多數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發展起來艱難,很容易受到各種侵害。因而,許多民營企業家對公平和安全的期盼非常強烈。說到底,民營企業家們期盼的是在可預期的良好環境中發展。
工人在河北省晉州市一家制冷設備企業的生產車間工作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NBD:您認為要營造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和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的良好輿論氛圍還需要哪些努力?
莊聰生:過去幾年,有一些人不僅錯誤解讀或曲解中央精神,甚至利用個別企業出現的問題,從整體上否定民營經濟。大家看到,不少自媒體特別是一些所謂的網絡大V,為了博眼球、掙流量,不負責任地對民營經濟進行貶損、丑化和否定,刻意抹黑民營經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民營企業和企業家被嚴重“污名化”。這讓民營企業家憂心忡忡,甚至感覺自己的人身財產不太安全,嚴重影響他們的發展預期。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堅決抵制、及時批駁澄清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與做法,及時回應關切、打消顧慮。
前段時間,中央網信辦開展了“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 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網絡上還沒有完全形成有利于民營企業發展和提振民營企業家發展信心的良好氛圍,一些貶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言論還時常出現。希望按照中央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有關精神,堅決打擊惡意炒作行為,依法查處侵害企業、企業家合法權益的網站平臺和賬號,清理處置涉企業、企業家虛假不實和侵權信息,特別是重點清理采取“貼標簽”“帶節奏”“放大鏡”等方式惡意散布信息的主體,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
中小微企業
要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提升
NBD: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介紹當前經濟形勢時表示,我國將加大科技創新、擴大內需等政策力度,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您認為2024 年民營企業會有哪些新機遇?
莊聰生:2024年我們有更多信心。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要增強信心和底氣。
一方面,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條,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最大的勞動力和人才群體等,發展基礎堅實。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給企業帶來諸多機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蘊藏很多市場需求,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動能。
此外,民營企業家本來就具有敢闖敢拼、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國家穩固的經濟底盤、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不斷調整的經濟結構、韌性十足的抗風險能力,更堅定了我們的發展信心。盡管當前我國民營企業面臨的困難挑戰前所未有,但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民營企業家應該做樂觀的長期主義者。
NBD:從自身出發,如何增強民營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以更好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莊聰生:一方面,我國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基本處于產業鏈低端,不少屬于勞動密集型、資源依賴型和能源消耗型企業。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今天,不可能像過去那樣走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關鍵設備、關鍵工藝,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從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提升,不斷提高裝備、產品、管理和服務現代化水平,形成傳統產業的新優勢,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另一方面,當前數字經濟正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各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層出不窮,推動所有產業數字化和所有數字產業化,產業變革大勢所趨,民營企業如果不能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推動企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和創新發展,就會被淘汰出局。
近年來,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逐年上升
此外,民營企業在內部治理、傳承換代、依法合規、融資債務等方面問題、隱患長期積累,各種風險交織疊加。目前,影響民營企業行穩致遠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內因是企業自身的治理機制存在不嚴謹、不規范現象。一些企業的治理結構仍需優化、治理機制還不健全,存在決策不規范、程序不透明、內部缺乏有效防治腐敗機制等問題。民營企業要通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股東行為、強化內部監督,實現治理規范、有效制衡、合規經營,切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市場核心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