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2024-03-06 10:35:17
封面新聞記者 趙奕
一塊鋰硫電池,同容量下為何比普通鋰電池更輕薄?一個無人車間,如何能24小時不斷運轉?一個項目,從簽約到投產速度能有多快?
在尋找新質生產力的路途中,四川不斷書寫著自己的答案。當前,在四川,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點的新質生產力“藏”在哪里?在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下,四川又如何向“新”而行?
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
在新型工業化的道路上,科技創新是根本,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方向。
鋰硫電池(李志強 攝)
在四川綿陽,一塊小小的鋰硫電池成功擠進了未來“超級電池”的賽道中,也被看作極具潛力的下一代高容量儲能電池。其研發公司四川成科國重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科國重”)總經理雷天宇表示,這是一場材料體系的電池創新,實現了當前鋰電池市場的技術突破。
“同容量的鋰硫電池和普通鋰電池,鋰硫電池的質量輕40%,體積減小20%。同時,其能在工作溫度低于-60℃以及高于300℃的極端環境下,性能幾乎未減,維持正常工作。”他介紹,這很好地契合了市場對新能源材料輕薄的需求,在未來極具發展潛力。
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工廠內部(李志強 攝)
另一邊,位于遂寧的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則打開了國內首家量產鋰電/鈉電硬碳負極材料的新局面。這種新型材料最開始由6位博士在實驗室研發而成,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后,項目成果在工廠中撬動著巨大產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該公司完成了從人人都不看好,融資舉步維艱,到公司市場估值2000萬元至25.56億元的極大“飛躍”。目前,該企業產值已突破數千萬元,預計今年將完成6000萬元訂單,滿產后將創造12億元產值。
一噸普通銅材料價值只有幾萬元,但當它被提煉為超高純銅后,再進行真空環境下加工制造,就會身價倍增,甚至可以達到幾百萬元一噸。靠著這樣的“煉銅術”,位于四川仁壽經開區的四川華賜科技有限公司不斷抬高著自己在行業內的“身價”,成為國內少數可以實現7N超高純銅量產的研發型創新制造企業,其生產基地全部投產后可創造百億產值。
可見,作為經濟大省、科教大省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載區,四川擁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巨大潛力。就在前段時間舉行的2024年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會議上,四川科技創新成績喜人:去年四川區域創新能力提升2位、居全國第10位。全年登記科技成果4087項、增長48.4%,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951.6億元、增長18.3%,新質生產力發展“底氣”滿滿。
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
科技創新是路徑,在新質生產力的課題中,產業升級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一步”。
傳統產業的“數智化”改造和轉型發展,是繞不開的話題。走進車間,一臺臺無人駕駛的AGV小車仿佛一個個熟練的工人,它們根據二維碼指引,“抬”起貨物,轉彎,擺正方向,流暢地朝著生產線駛去。而在車間生產線上,一臺臺橙色的機器人有節奏地揮舞著“手臂”,整個車間幾乎看不到人工操作的身影。
東方汽輪機葉片加工黑燈產線車間(李志強 攝)
這一幕,發生在位于德陽市的東方汽輪機葉片加工無人車間,也是國內首個葉片加工無人車間及首條黑燈產線。據悉,該車間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加工、毫秒級精準定位、40秒內智能送料、加工精度0.03mm、質量合格率99%、人均效率提升650%等效果,搭載數字化的春風,智慧車間為生產帶來了轉型升級的可能。
在眉山,中創新航科技(四川)有限公司生產基地負責人田召則表示,眉山基地電芯生產線實現機械化全自動生產,既能節省人工成本,還能保證產品的一致性和良品率,“這對生產動力電池的企業來講尤為重要。”
此外,“綠色”也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底色所在。從雅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全國首個“碳中和”大數據產業園,到宜賓鋰寶新材料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球領先“零碳工廠”,都是綠色發展的深刻體現。
作為清潔能源之一的核能,也開拓著更多產業新可能。在“以堆為基、以核聚產”的樂山夾江縣,正依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技術研發,全力打造“中國堆谷”。1月30日開建的全球功率最高的溶液型醫用同位素生產堆正在加緊施工,為我國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提供堅實力量。
將視角拉回整個四川,近年來,全省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四川各產業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不斷提高。去年,四川六大優勢產業、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分別增長6.6%、11.9%,成為全省工業的新增長點,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步伐不斷加快。
以高效合作提升項目投產效率
傳統的項目簽約、建造、投產,“繁瑣”與“緩慢”是常事,但新質生產力要想蓬勃發展,高效率是必選項。
那么,四川是如何打破這一刻板印象,讓新質生產力駛入“快車道”的?
德陽什邡用三張圖片回答了這一問題。在什邡市天合光能(德陽)晶硅有限公司一樓展廳,醒目地印上了三張照片,里面記錄著去年6月至12月同一塊土地的不同景象:荒地、工地和工廠,也見證了該公司項目落地到試產的全部過程。
從雙方首次洽談到項目簽約,僅用了23天;完成504畝項目用地內的169戶農房及5個廠房征拆工作,僅用時25天;完成天合光能營業執照辦理,僅用時30分鐘。“超常規、超進度、超預期,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建成、當年投產’。”什邡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陽陽介紹,不僅速度快,該項目也是什邡市迄今為止最大的工業項目。
埃普諾年產30萬噸硅碳負極新材料項目建設現場(李志強 攝)
在內江,埃普諾年產30萬噸硅碳負極新材料項目工地建設正如火如荼,作為內江首個投資總額超百億元的制造業項目,項目搶速度、提效率,只為能早日投產。
據介紹,該項目從初次對接到雙方簽約落地,僅僅用時35天。此外,為了讓企業辦理手續更加高效,內江經開區指派了一名項目首席服務官,一對一為企業服務,協助辦理了工商注冊、銀行開戶、稅務登記、項目備案等各類手續,預計今年8月底試投產,滿產后可實現年產值360億元。
同樣地,“速度與激情”也在綿陽成科國重上演。據介紹,從課題組與綿陽科技城新區成功簽約,并于2023年9月15日移交中試設備、廠房和生產線,前后耗時不過140天,讓實驗室項目能迅速成功投產。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科技創新、產業升級、新項目高效落地,透露出四川新型工業化向“新”蓄勢發力的信號,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點的新質生產力,也正成為四川各地謀定發展新格局的“主引擎”。
海報丨奔流新聞插畫師 劉露露
編輯 : 胡麗蘋
審校:李春
來源:封面新聞
封面圖片來源:李志強 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