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09 22:21:54
每經記者 李彪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新質生產力無疑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最熱門的語匯。
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要位置,提出要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升。
新質生產力受到聚焦,這釋放出什么信號?具體到實踐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沒有比較好的抓手?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產力之間是怎樣的關系?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有哪些方向?推動原材料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將采取哪些舉措?
圍繞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全國兩會現場對全國政協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進行了獨家專訪。
王江平認為,將“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要位置,表明我們以往依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生產力發展路徑需要轉型升級。當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三個有效抓手,即要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三個抓手
NBD:政府工作報告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要位置。您認為這釋放出什么信號?具體到實踐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沒有比較好的抓手?
王江平:這表明我們以往依靠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生產力發展路徑需要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生產力,要求我們在科技、人才、產業方面要充分體現“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沒有好的抓手,我認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具體提到了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三個方面,我認為這三個方面正好就是三個抓手。
第一個抓手是要通過科技創新來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這主要是針對現有的“存量”產業,我們的傳統制造業還存在一些產業鏈供應鏈的卡點、堵點,要通過新質生產力的推動,通過科技創新來改造提升。
比如這些卡點中有技術問題,那就要技術攻關;涉及材料問題,就要發展先進的新材料;涉及裝備問題,就要打造先進的裝備;涉及工藝問題,就要開發更有生命力、更先進的工藝。
第二個抓手就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當今世界正經歷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各種新技術、新觀念不斷涌現,在這種形勢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是大國必爭之地。
新興產業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個前沿領域)、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未來產業,比如生物制造,它可以融入材料、化工、冶金各個領域。這些都是一個大國在經濟發展中必須要布局的領域。
第三個抓手就是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我理解,數字經濟包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向。
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總量居世界第二 數據來源:同花順
所謂數字產業化,是指數字技術本身形成的一個產業,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標準來講,就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另一個是產業數字化,是指我們已有的產業要通過數字技術來進行改造升級,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后也會帶來經濟增量。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您認為新型工業化與新質生產力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新型工業化是否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體現?
王江平:我個人認為新型工業化是一個過程,新質生產力是驅動力。新型工業化有三個特征:一、新型工業化是新發展理念在工業領域的生動實踐。二、新型工業化是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工業化。三、新型工業化是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現代化。
中國必須要有自己能夠掌控的數字技術底座
NBD: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您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應該有哪些方向?
王江平: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向。
一是要夯實數字經濟的技術底座。數字經濟的技術底座包括軟件、芯片和標準等,軟件中又包括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以及行業應用的一些軟件等各種類型。
當前在技術底座方面,我國還處于“跟跑”狀態。數字經濟是技術發展的創新方向,必須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努力推動這些技術發展。中國作為大國,要發展數字經濟,必須要有自己能夠掌控的數字技術底座。因此,軟件、芯片和標準這三個領域的技術底座必須要夯實。
第二個方向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同,過去像傳統制造業等實體經濟的基礎設施可能是供水、供電、供氣、物流等基礎設施。但在數字經濟時代,基礎設施是算力、存力、算力網絡,是高效、低時延的通訊,也就是現在正大力發展的5G或者未來將大力發展的6G等通訊技術等。
第三個方向就是要打造更多的應用場景。這么多數字技術要在各個行業去應用,這就需要各種技術創新,也需要很多管理創新來支撐這種應用。
可以說,目前中國在這三個方面都有較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技術底座方面,盡管我們算是一個后來者,但正在不遺余力地追趕,也建立了我們自己的操作系統、自己的集成電路體系和一些信息技術標準。
基礎設施方面,中國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目前我國5G基站數量已經達到338萬個,我們已經實現“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帶”,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有中國這么完善的5G基礎設施。
截至2023年,我國5G基站數量達到338萬個 數據來源:同花順
在算力能力上,我國的算力總規模也位居全球前列。當然,在新技術飛速發展下,各級政府仍然在持續加大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
而在應用方面,應用恰恰是中國的強項,無論是互聯網時代還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時代,甚至是今后的人工智能時代,我認為中國人的應用能力都是很強的,應用場景也是最豐富的,相信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應用一定會走在世界前列。
要通過建立碳排放約束機制要求來推動產業布局優化和集群發展
NBD:綠色低碳發展是當前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原材料工業是碳排放大戶,目前,工信部在推動原材料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
王江平:原材料工業確實是碳排放大戶,整個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在80%左右,其中電力工業排放量占比最大,但其他幾個原材料工業排放量也比較大。
我們目前主要開展了四方面的工作,具體而言,首先是制定規劃,通過制定規劃來摸清原材料工業的碳排放底數,進而明確每個行業的責任。
2022年8月,工信部聯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 《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了整個工業領域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近日,工信部又印發了《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在這個政策體系下,每個原材料行業,包括鋼鐵、化工、有色金屬、建材等,都制定了本行業的碳達峰時間表、路線圖。
其次是大力發展綠色技術,要通過綠色技術來改造、應用,進而降低碳排放。這方面比如新材料、新裝備、新工藝的開發應用,都是按照綠色化的方向去發展。這里要特別提到化工,雖然化工行業也是碳排放大戶,但它是碳捕捉、碳消納、碳轉化的供應者和技術主戰場,所有碳的捕捉、轉化、應用都是靠化工技術來解決的。
我們現在非常欣喜地看到,目前化工行業領域在這幾個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我們可以用二氧化碳來生產甲醇、乙醇、淀粉等等,雖然這些技術目前在成本上還比較高,但在技術上已經解決了很多難題。生產甲醇可以替代能源,生產乙醇可以生產更多的化學品,生產淀粉可以替代飼料甚至食品,這些都是綠色技術的范疇。
第三方面工作是加強技術改造,要通過數字化、綠色化的改造來降低碳排放。數字化其實也包括了網絡化、智能化,這些技術改造會讓碳排放大幅削減。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也特別強調,要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其實就含有這些深意。我們在推動技術改造時,無疑要按照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方向來加以推進。
中國石油首個水面光伏電站為大慶油田“清潔充電”,該電站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萬噸 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第四就是要建立碳排放的約束機制,按照約束機制的要求來推動產業布局優化和集群發展。所謂碳排放的約束機制,對企業而言,就是只要排放碳就有費用,要產生成本,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推動企業進行產業的優化布局。哪個地方的碳排放低,那個地方的產業布局就多、就快;哪個地方形成循環經濟,那個地方的集群就會很好地發展起來。
實際上循環經濟本身就是一個碳減排的過程,只有形成區域性、集群式的發展,才有可能形成循環經濟,上游的“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是下游的原料,才能形成這樣一個區域性的循環經濟,進而反過來再進一步推動產業的集群式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所以這些碳排放的約束機制十分重要,企業應該自覺融入碳減排的規劃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發展綠色技術,自覺去強化自身技術的綠色化改造。
另外,要在政府約束機制的框架下,去開展企業自身的減碳行動,比如建立產品的碳足跡管理體系,清晰地掌握每個環節的碳排放量,這樣也可以更好地適應國內以及國外關于碳排放的相關要求。
科技金融要投早、投小,要有識別目標技術和創業團隊的火眼金睛
NBD:據您觀察,企業在發展綠色技術時,需要怎樣的金融支持?在這方面還存在哪些痛點堵點?
王江平:其實我剛才也談到了,比如在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綠色技術上,一些前沿領域需要攻關,這些領域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一項技術從不成熟到成熟,從實驗室到工廠,這個過程也需要金融的支持。
對于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政府也一直在引導金融機構,給予了很多相關政策扶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更希望金融界能夠走得更前沿一點,就是要投早、投小,要有火眼金睛,能夠早一點識別出哪一個科技團隊、哪一個科技成果有生命力,而不要等到相關技術都很成熟了再去投、再去支持,那個時候競爭其實已經很激烈了,如果在早期就沒有那么激烈。這就要求金融資本要有火眼金睛,要有識別優質技術、優質項目的能力。
所以我認為,金融界和產業界應該攜手來做這件事,金融界需要一些產業界的專家支持,二者聯手來識別什么樣的初創企業、什么樣的科技成果有未來,這一點對金融資本來講也是一個挑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鼓勵發展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優化產業投資基金功能。這也是需要認真研究、落實的。
NBD:您今年的提案主要關注什么問題?能否簡單介紹一下?
王江平:我的提案是關于循環經濟的,是著眼于一個小切口,但是意義重大。主要是涉及一個產品回收的問題,現在有一些政策上的堵點,使得這種回收不能很好地、有效地開展,所以我的提案是試圖解決這樣一個政策堵點,讓這種產品的回收利用能夠更順暢更高效。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李彪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