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11 20:56:43
張曉強認為,新型能源體系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新的能源結構,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先立后破,我理解就是在新能源沒有充分發展起來的時候,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能放棄。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能源領域持續受到關注。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報告指出,加強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設,推動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發展新型儲能,促進綠電使用和國際互認,發揮煤炭、煤電兜底作用,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這些工作任務釋放了怎樣的信號?我國能源轉型過程中面臨哪些難點和痛點?工業領域想要實現降碳,又有哪些實施路徑?
圍繞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2024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
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
NBD: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況如何?
張曉強:我國能源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
中國地域遼闊,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5.3%。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我們需要建立新型能源體系。
新型能源體系強調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中的比重接近40%;2023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05億千瓦,占全國新增發電裝機的82.7%,占全球新增裝機的一半,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這些都體現出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積極性比較高。
NBD:目前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化石能源為主,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應該如何發力?
張曉強:新型能源體系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要有新的能源結構,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為主體能源,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先立后破,我理解就是在新能源沒有充分發展起來的時候,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不能放棄。
為保障正常的生產供應,非化石能源、化石能源要共同發揮作用,才能為國家的能源安全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持。從廣義來看,這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過程中需要明確的一個思路。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要加快風電和光伏的發展。當前,我國風電、光伏發展較快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而我國用電量較高的區域在東部發達地區,兩者之間距離很遠。怎么才能讓這些發展起來的風電、光伏被高效利用,這是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
這是位于陜西省米脂縣井家畔村的光伏電站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我認為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非常重要。國家能源局提出, 2024年,全國風電光伏將新增裝機2億千瓦左右。我個人認為可能會達到2.5億千瓦。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也就是說,到2024年末,我國風電光伏裝機要達到13億千瓦,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是,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也就是說,我們很可能提前6年就完成了預期目標。
這么大的裝機規模,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配置和消納還沒有到位,需要抓緊研究外送的方式和通道。當地可以消納一部分,但總體看,由于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消納不了那么多。
所以,外送、儲存、消納是下一步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亟待解決的問題。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學統籌加以規劃,避免出現風光電制造能力的放空。
第三,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要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但是“十四五”前兩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4.6%,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所提出的“十四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推動現代產業發展的同時,要在節能降效方面繼續發力。
我認為,我們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過程中,這三個方面是需要被關注的。
光伏電池能源轉換效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NBD:想要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推進工業領域的碳減排是一個重要方向。工業領域的降碳有哪些路徑?
張曉強:首先,我們應當看到,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制造業能耗高,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所以,工業領域的降碳肯定是重中之重。
此前,國務院印發了《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明確了十大任務,其中,就明確指出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加快退出落后產能,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促進工業能源消費低碳化,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比重,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等。
同時,該方案分別就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這四大行業專門提出了要求。
河北唐山工業大宗物料低碳運輸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方案指出,促進鋼鐵行業結構優化和清潔能源替代,大力推進非高爐煉鐵技術示范,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廢鋼電爐工藝。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深挖節能降碳潛力,鼓勵鋼化聯產,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示范,推動低品位余熱供暖發展。
在有色金屬行業,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應用比重。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綠色低碳技術,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余熱回收水平,推動單位產品能耗持續下降。
在建材和石化化工行業也提到了因地制宜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電力、天然氣應用比重;引導企業轉變用能方式,鼓勵以電力、天然氣等替代煤炭等。
NBD:我國風電光伏發展還面臨哪些挑戰?有沒有形成一些成熟的解決方案?
張曉強:雖然我國的風電光伏發展非常迅速,成績也有很多,但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光伏電池的能源轉換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再比如,我國氫能發展較快,但從制氫、存儲到運輸,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關鍵核心技術掌握不到位,制氫、存儲、運輸的成本就降不下來,就會給大規模的產業化運用帶來制約。但目前,我們也在積極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工作人員對氫氣供應管網進行日常巡檢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駱學峰 攝
2023年,中國石化宣布,“西氫東送”輸氫管道示范工程已被納入《石油天然氣“全國一張網”建設實施方案》,標志著我國氫氣長距離輸送管道進入新發展階段。
“西氫東送”起于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終點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管道全長400多公里,是我國首條跨省區、大規模、長距離的純氫輸送管道。
管道建成后,將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區現有的化石能源制氫及交通用氫,大力緩解我國綠氫供需錯配的問題,對今后我國跨區域氫氣輸送管網建設具有戰略性的示范引領作用,助力我國能源轉型升級。
“西氫東送”管道規劃經過內蒙古、河北、北京等3省(區、市)9個縣區。管道一期運力10萬噸/年,并預留50萬噸/年的遠期提升潛力。
《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提到,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這就意味著,如果這條管線建成,一期的運輸能力就能夠基本覆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的下限。
車網互動一定程度上能幫助電網削峰填谷
NBD:今年初,相關部門出臺政策推動車網互動。簡單說就是,新能源車主可以將給車充的電反向輸送給國家電網,獲得一定收益。國家推動車網互動的意義是什么?能否緩解用電供應緊張的問題?
張曉強: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要能夠滿足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需求,充電基礎設施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老舊小區、農村的充電樁建設要跟上。另一方面,新能源車要與電網的有效運行互動起來。
車網互動是指新能源汽車通過充放電裝置與電網進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動,電動汽車既可以錯峰充電,又可以反向送電給電網,實現輔助調峰。對于電網企業來說,運用峰谷電價等激勵措施,引導車主在電網用電負荷低谷時充電,負荷高峰時向電網放電,從而將電動汽車變為電網的“移動充電寶”,增強電網的調峰能力。
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2000萬輛。一輛新能源汽車電池容量至少有幾十千瓦時,除去行駛所耗電量,剩下的部分算到一起,其儲能規模是相當大的。所以,車網互動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電網削峰填谷,平穩電力負荷。
新能源汽車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谷腳鎮的充電樁設施充電 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NBD:隨著風電、光伏設備“退役潮”的來臨,如何實現循環再利用成為市場關注的話題。您怎么看退役風電、光伏設備高效循環利用的問題?
張曉強: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不僅僅是風電、光伏設備會迎來“退役潮”,汽車動力電池退役下來后,也面臨循環、處理和再利用的問題。我們一直說“綠色低碳循環”,就是想把這些資源循環利用。
前不久,《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發布,其中就提到加強廢舊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加強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溯源管理。組織開展生產者回收目標責任制行動。建立健全動力電池生態設計、碳足跡核算等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制定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國際標準,推動標準規范國際合作互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形成一些具體的舉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