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15 22:17:20
◎企業運營的外部環境已經在變化,給企業帶來潛在的成本上漲,實質性地影響到企業。相較于其他領域的企業,消費品企業更靈活、對外部需求的響應速度更快。加上消費品企業也關聯著龐大的供應商鏈條,風險的傳導性很強。消費品企業應該盡快促進自身供應鏈的全方位綠色轉型,特別是在采購環節要更多進行綠色、可持續的原材料采購,消費品牌最終也會從中受益。
每經記者 楊昕怡 每經編輯 劉雪梅
“有的品牌在3年前得分很低,但今年我給了7分,明顯關注到很多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已連續四年為《每日經濟新聞》3·15消費權威榜單打分,商道咨詢合伙人、副總經理郎華今年有了一些新感受。
剛剛過去的“消費提振年”為消費市場注入了新動能,也讓消費品牌在回暖的市場趨勢中重視內功修煉,以延續自身生命力。其中,ESG建設是品牌們集體發力的重點領域之一。
郎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Z世代消費者對社會責任議題的更多關注促進了消費品牌對ESG建設的重視和加碼,“相較于其他行業的企業,消費品牌響應外部需求的速度很快,感知力更強,在成效上的可視化程度也更高。”
商道咨詢合伙人、副總經理郎華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在這樣涌動著無限活力和可能性的消費市場里,從來都不缺新玩家。但郎華注意到,過去幾年不少新消費品牌的火熱都是“曇花一現”,而今年的上榜新老品牌都在考慮業績之余將自身視角拓寬至供應鏈管理、綠色低碳、社會關懷等維度,“更為成熟、更具影響力”。
“成熟的消費品牌應該認識到,ESG不是一個割裂的工具,而是企業經營的一種思路。當我們說到ESG建設,也就是讓企業能提前洞察到更多的風險和機會,提前布局管理,制定量化目標并將目標分配到不同業務單元,再通過日常工作推動目標達成,讓企業實現更穩健的長期運營、發展。”她表示。
第四年參評品牌榜的上榜企業,郎華的評價標準發生了些許變化。
“不單看品牌的社會責任部分,在滿足‘商品力’和‘價格力’的同時,我覺得一個企業應該面對不同利益相關方及受眾的需求進行全方位的價值傳遞。”她說,“對不同領域的行業也有一個相似的初評思路,就是要看它所處行業里關鍵風險和優先級較高的利益相關方的期待,如果這些可以被響應,起碼能得到一個及格分。”
縱觀過去一年的消費領域,新茶飲賽道表現搶眼,茶百道、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相繼赴港闖關IPO。但新茶飲品牌的得分情況卻不似他們在資本市場上的勇猛沖勁,普遍在6分的及格線上下徘徊。
郎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新茶飲品牌目前主要的關注點都在產品力和品牌力,且在產品上主要看口味、營養等基本產品特性,但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其實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系統化的管理息息相關,包括原材料種植中的水土保護、農民的種植方式和生計保障、生產運輸中的能源消耗、門店層面可持續消費的促進問題等等。
在新茶飲品牌價格內卷的大背景下,她指出,企業在保障低價的同時,往往會犧牲價值鏈伙伴的收益,“如果可以實現對價值鏈伙伴全方位的幫扶,在提效的同時做到降本,那也是重要的社會責任體現。目前看到的亮點表現有,霸王茶姬在今年1月開設了首家‘無聲門店’。”
“目前新茶飲品牌所側重的社會價值層面可能還較為基礎,在下一個發展階段,除了追溯原材料的質量安全保障,品牌可能關注到原材料生產對環境帶來的影響等;也可以利用門店推動減碳生活方式,例如提倡自帶杯消費,推動減塑及氣候行動倡導等,讓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可持續的生活方式。”郎華向年輕的新茶飲品牌提出了建議。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不同領域企業的比拼中,物流行業遙遙領先。在郎華的評分中,上榜物流企業均在8分的高分上下,順豐摘得了全榜最高分9分。
郎華告訴記者,在ESG建設上,物流企業的整體成熟度較高。在持續促進供應鏈管理及物流效率持續提升、為B端和C端客戶持續將本增效的同時,物流科技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推動供應鏈質量提升和綠色轉型,并關注價值鏈全生態綜合福祉的提升。
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中國綠色物流發展報告(2023)》顯示,作為能源密集型行業,我國物流業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9%左右,物流行業、供應鏈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巨大。
“瀏覽各家物流企業的ESG報告發現,利用數字化技術推進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了行業的重要策略。而且還有企業已經能用技術為供應鏈中弱勢群體的發展賦能,例如滿幫通過‘司機碳賬戶’體系把借助平臺技術能力減少的貨運碳排放量標準化,作為碳資產運營,推動貨運業減碳并激勵貨車司機。”她表示。
“他們現在對ESG的認知和幾年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3年后再次看到一站式餐食產品品牌鍋圈食匯上榜,郎華對其在ESG建設上的顯著進步印象深刻,“例如,在供應鏈中游,鍋圈利用數智化供應鏈推動鄉村發展,帶動食材產地向農副產品加工和食品工業升級。他們在ESG建設、對外信息披露上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從點到面,鍋圈食匯在ESG建設上的邁步可以被視作消費品企業對ESG日益關注的一個縮影。
商道咨詢與遠景科技集團在去年9月發布的《零售和消費品行業低碳轉型白皮書》指出,通過對超30家零售與消費品企業代表的走訪發現,90%的受訪企業已開展低碳轉型工作,且50%的受訪消費者有低碳消費的意識,同時這些受訪者表示已經將低碳消費的習慣保持了一年以上。
“企業運營的外部環境已經在變化,例如市占率、融資順暢程度等,甚至于看似很遙遠、關聯程度不大的氣候變化,實則這些風險正在增多,給企業帶來潛在的成本上漲,實質性地影響到企業。”郎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解釋了為何ESG建設成為我國企業關注的重要一環。
郎華表示,相較于其他領域的企業,消費品企業更靈活、對外部需求的響應速度更快。加上消費品企業也關聯著龐大的供應商鏈條,風險的傳導性很強。“因此從整體來看,我國消費品企業對ESG話題特別關注。”
在全面復蘇的消費場域內實踐ESG,新老消費品牌應該如何平衡好ESG目標和商業化?
在郎華看來,企業首先應該看到可持續發展的價值。“企業,尤其是消費品企業,應該盡快促進自身供應鏈的全方位綠色轉型,特別是在采購環節要更多進行綠色、可持續的原材料采購,消費品牌最終也會從中受益。”她說。
其次,她建議,品牌要推動更多可持續產品的設計和研發,讓品牌在細分新賽道上用更好的產品去獲得消費者的更多認同,從而轉化為品牌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她認為,品牌也不能忽視對市場的培育,“要對消費者進行可持續生活方式理念的引導和提升,帶動消費者的購買力,并促進品牌ESG建設的進展。”
“對于所有的企業來說,都應該去洞悉現在新的外部環境到底是怎樣的,以中長期的眼光關注到傳統風險之外更多元的風險。如果最后通過關注到這些更多元的風險,品牌活下來且活得很好,我覺得這可能就是我對滿分企業的一個界定標準。”郎華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ICphoto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