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5 13:53:15
陽春三月,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盛景,亦有細雨霏霏,水霧蒙蒙的清愁。
每年3月底,基金行業里會有兩家“老十家”公司迎來成立周年慶,成立日前后相差一天,但近些年規模卻相差甚遠,規模多者日子好過,規模少的,至少對于身處其中的一部分人,即對公司有深深感情的那些員工,心里恐怕多少有些酸澀。
規模落后的公司是長盛基金。這家公司雖然含著“金湯匙”出生,但后續發展中既沒趕上“基金牛市”的熱度,又錯過了行業發展的兩個黃金階段:2006-2007年,2016-2020年。
2024年,對于成立25周年的長盛基金而言,清愁或許少一些,希冀或許多一些。
業內戲言,純債投資哪家強?長盛基金有個“王”。
在晨星中國2023年終業績榜單上,長盛盛裕純債和長盛安逸純債兩只基金同時摘取了近三年同類產品業績冠軍,排名分別是1/217和1/319,這兩只產品都由基金經理王貴君管理。
長盛安逸純債基金是業內“逆天改命”的產品典范:這只基金在2020年末份額僅有3000萬份,但到了2023年四季度末,總份額已超90億份,三百倍的份額增長,背后是投資者“真金白銀”的投票。
從海通證券披露的《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類資產分類評分排行榜》來看,截至2023年12月29日,長盛基金近三年固定收益類資產業績標準分排名同業榜首。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其名篇《管仲論》中寫道:“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確實,功業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原因即結局。
長盛固收的破局,一要歸功于公司固收團隊的功底和王貴君的擔當,二要歸功于公司產品設計和發行的安排。
回頭看,2022年四季度公募業因債基凈值大跌導致“贖回大逃亡”。2023年初長盛基金干了兩件事:一是在業內率先重啟運作攤余成本法債基“長盛穩益6個月定開債”,為投資者帶來“抗凈值回撤利器”,讓投資者投個“安心”;二是在3月份推出了“長盛盛逸9個月定開債”,鎖定投資期限,引導投資者規劃投資以避免“流動性危機”。
截至2023年末,長盛基金的管理規模逾800億元,旗下債券型基金規模達455億元,王貴君的管理規模超300億元。
而除了看到明星基金經理的效應,還會有疑問,長盛的權益投資是不是不靈?
如果用“靈與不靈”來回答,似乎過于武斷。
事實上,在市場巨幅震蕩的近幾年,長盛旗下權益基金是有亮點的,長盛醫療量化基金曾在不同階段奪得同類冠軍,長盛創新驅動混合亦曾很長一段時間領跑同類基金。只不過,在長盛高層交替期間,2023年4月11日,這兩只產品的基金經理同日離開了長盛,他們離開于相關板塊業績低迷之時,繼任者接手后板塊格局亦同,產品業績暫無起色。
再看長期,長盛的權益產品也并非泯然眾人。長盛首只開放式基金——長盛成長價值,自成立以來已成為市場上少有的“十倍基”,截至2023年末,成立以來回報率1183.71%,年化回報13.14%。
長盛量化紅利,業內首只運用量化投資策略投資紅利股票的基金產品,自成立至2023年底回報超基準292.02%,年化回報11.61%。
業績雖不錯,但產品規模增長有限,截至2023年末,長盛量化紅利和長盛成長價值規模分別在2、3億左右,規模為何難以做大?是投資者對產品業績沒信心?是渠道銷售溝通不到位?是營銷推廣力度不夠?還是公司有意控制規模?相信答案只有長盛自己知道。
細察長盛基金的權益基金經理,老將管理規模不大,中生代和新生代尚待突破,除了市場低迷的外在因素之外,其他方面的緣由,包括管理制度是否有待改善,激勵機制是否到位?等等,或許都需要長盛基金管理層去思索并著手解決。
話說回來,公募基金的25年,又何曾有常勝將軍?“各領風騷有幾年”似乎是常態,唯一不變的,是不能停止奔跑。
事實上,任何行業都不乏在失敗中成長的英雄。對長盛基金而言,在固收、權益、風控、市場等各領域均有“長者”,長者如何發揮作用,中生代與新生代如何接力,管理層如何嫁接資源,股東國元證券如何協同,按勞分配原則如何落實,這些問題如果得到解決,長盛基金或將迎來整體破局,而不僅僅是固收破局,未來的路,或許還很長。
“縱使遍地荊棘,我亦前往”。國乒一主力隊員的話說的很好,在此送給長盛。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江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