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01 19:41:11
◎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一篇研究,對1950年至2100年204個國家和地區的過去和未來生育率趨勢進行了全面估計。研究者在上述文章中表示,1950年全球總和生育率為4.8,2021年已下降到約2.2。他們預測,未來幾十年,全球總和生育率將繼續下降,到2050年降至1.8左右,到2100年降至1.6左右。同時,到2050年,超過75%的國家和地區(204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55個)的生育率將不足以維持其人口水平。
每經記者 金喆 每經編輯 楊夏
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一篇研究,對1950年至2100年204個國家和地區的過去和未來生育率趨勢進行了全面估計。這是一項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所領導的全球性研究工作。
人口的總和生育率(TFR)是假定在整個育齡期內以當前生育率進行生育,一位女性在一生中分娩子女的平均數量。一般來說,各國的總和生育率需要達到2.1,才能長期維持世代更替。
研究者在上述文章中表示,1950年全球總和生育率為4.8,2021年已下降到約2.2。他們預測,未來幾十年,全球總和生育率將繼續下降,到2050年降至1.8左右,到2100年降至1.6左右。同時,到2050年,超過75%的國家和地區(204個國家和地區中的155個)的生育率將不足以維持其人口水平。
人類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終身榮譽院長盧光琇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提高育齡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提高人口生育率的關鍵,早診早篩是避免生育難題的重要舉措之一。
近日,一篇題為“Global fertility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1950-2021,with forecasts to 2100:a comprehensive demograph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的研究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引起人們思考。
上述團隊研究發現,過去70年,全球總和生育率出現了顯著下降,從1950年的4.84降低至1980年的3.61再進一步下降到2021年的2.23;相當于1950年每個婦女可以生將近5個孩子,而到了2021年已降低至2.2個。在納入研究的區域中,2018年已有103個國家和地區的總生育率已達到低于更替水平(人口要保持長期穩定所需的生育水平)的水平,幾乎占到研究總數的一半。
研究人員預測,到2050年和2100年,全球總和生育率可能進一步降為1.8和1.6。在納入研究的區域中,到2050年,有100個國家和地區將出現負增長率(死亡人數超過活產人數),到2100年,只有6個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26個國家和地區的生育率將保持正增長率(出生人數超死亡人數)。記者注意到,這些區域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東、西部國家和地區。
文章提到,預計到2100年,上述區域將成為活產嬰兒的主要驅動力,大多數兒童將出生在一些貧困地區。到時候,低收入國家和地區的全球活產嬰兒比例將達到35%。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的活產嬰兒將占世界的54%以上。
該論文還指出,上述未來的生育率變化將對人口、經濟、地緣政治、糧食安全、健康等產生深遠影響。扭轉低生育率地區生育率下降趨勢的一項戰略,是實施有利于生育的政策。
耄耋之年的盧光琇從事輔助生殖工作40多年,被媒體稱作“擁有兒女最多的媽媽”。她也一直密切關注人口問題。幾年前,80歲的盧光琇入駐短視頻平臺。“盧奶奶”發了600多條短視頻作品,她不是為了成為網紅,只是想讓更多年輕人重視生育問題。
在她看來,提高人口生育率的關鍵是提高育齡女性的生育能力,這包括了讓不能生的可以生,讓暫時不想生的未來可以生,讓想生的能夠優生等方面,每個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規劃。
聊起現在很多人不愿生、有的人想生生不出,盧光琇憂心地說,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做試管嬰兒,接觸了太多病人,看到了太多言論,深刻意識到我們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宣傳做得不夠。她想把自己這幾十年積累的生殖健康知識科普給更多人,讓大家重視起來。
首先,她覺得人們對晚婚晚育就存在認知誤區。
“我們那個年代說晚婚,是指不要在15、16歲結婚,像我們大學畢業23歲、24歲結婚、生孩子,才叫晚婚晚育。你們聽到晚婚就不知道什么叫晚婚,到底晚到什么時候。不是這么回事。”盧光琇反問記者后又自己回答道,提倡晚婚晚育,不等于說三四十歲才結婚、四五十歲才生孩子。
她說,現在很多人以為越晚越好,越是這樣,越需要給青年人非常好的正確的生殖健康的知識,這是非常迫切需要的。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初婚年齡為25.7歲,平均初育年齡為26.8歲,均已遠遠高于法定結婚年齡,并有繼續走高趨勢,經濟負擔、子女照料、女性對職業發展的擔憂等成為制約生育的主要因素。
其次,要做好育齡群體的生育力保護。
盧光琇說,卵子是女性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23歲至30歲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段,此后生育能力開始下降。通常情況下,超過35歲的女性,會面臨卵巢儲備功能下降、卵巢衰退速度加快等身體變化。研究還顯示,唐氏綜合征的發病率隨著女性生育的年齡而增加。男性生育年齡的增長,基因突變的比例也會增加。
而且,不只是女性生育力需要保護,男性也需要。盧光琇說,1981年她建精子庫的時候,大家都很健康、沒有什么不良習慣,20歲到45歲的男性都可以供精,現在受多方面影響質量都下降了。之前中信湘雅發了一篇論文,很多27歲男性的精子都不符合捐精要求了。
據盧光琇介紹,通過藥物、手術或實驗室技術,為未來存在不孕風險的女性或男性提供幫助來做生育力保存,是保護和保存其生育后代的能力,這是近10多年發展起來的一種輔助生殖技術衍生技術。
實際上,我國生育力下降或受損已經不再是少數患者的問題。今年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喬杰建議,從生育保障和現有可及的技術應用角度出發,以適應發展的眼光,及時、適度、有序開放一些原有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限制,著力強化我國生育力保存保障體系。
喬杰提到,首先,要在個人常規體檢或生育健康檢查過程中,為未婚及已婚育齡人群提供可供選擇的生育力評估技術服務項目及相關咨詢,讓公眾對輔助生殖技術目前的成功率和局限性有科學的認知及合理的預期。其次,有序開放卵子庫服務范疇限制,積極強化建設“生育友好型”保障體系。最后,著力強化生育力保存保障政策法規監管制度。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