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01 22:27:08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陳俊杰
隨著疫情影響消退,華蘭生物(SZ002007,股價19.91元,市值364.11億元)陰沉了兩年的業績終于放晴。
3月29日,華蘭生物發布2023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3.42億元,同比增長18.26%;實現歸母凈利潤14.82億元,同比增長37.6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3.46億元,同比增長40.59%。
從行業看,血液制品在總營收中占比54.78%,毛利率同比增長2.04個百分點,是公司的重要收入來源;從產品看,流感疫苗在總營收中占比接近45%,其營收同比增長32.19%,是公司的主要增長動力。
不過,最吊市場胃口的可能是公司的創新藥板塊。年報顯示,在成立11年后,華蘭生物的參股公司華蘭基因工程有限公司(簡稱華蘭基因)預計于2024年下半年收獲首款獲批產品。
凈利連降兩年后回升
作為國內首家通過血液制品行業GMP認證的老牌企業,華蘭生物的起家業務是血液制品,其子公司華蘭疫苗是國內頭部疫苗制造商,四價流感疫苗及流感疫苗批簽發批次數量連續多年位列國內第一。
然而,公司的歸母凈利在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下滑,隨著疫情影響消退,公司的收入和歸母凈利潤開始回升。
年報顯示,2023年華蘭生物實現收入53.42億元,歸母凈利潤14.8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26%和37.66%。
分行業看,血液制品和疫苗制品分別貢獻了54.78%和45.02%的收入,前者實現營業收入29.26億元,同比增長9.22%,毛利率同比增長2.04個百分點;后者實現營業收入24.05億元,同比增長32.30%,毛利率同比減少0.17個百分點。
數據顯示,2023年華蘭生物的疫苗制品生產量為2535.73萬支,同比減少5.60%,銷售量為1939.75萬支,同比增長33.38%。對此,華蘭生物的解釋是“主要系民眾接種疫苗意愿上升所致”。
從產品看,流感疫苗實現收入24.03億元,同比增長32.19%,在總營收中占比接近45%,是公司的營收和增長主力。具體來說,2023年華蘭生物取得流感疫苗批簽發共計94個批次,其中四價流感疫苗(成人劑型)73批次,四價流感疫苗(兒童劑型)15批次,三價流感疫苗6批次,四價流感疫苗及流感疫苗批簽發批次數量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2月份,華蘭疫苗還先后取得了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細胞)、吸附破傷風疫苗的《藥品注冊證書》,2023年的批簽發分別為8批和1批,不過公司并未披露這兩款新產品的收入。
首款單抗預計今年獲批
盡管已經在血液制品行業和疫苗行業中位居頭部,但華蘭生物的目標并未實現,即成為集血液制品、疫苗、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物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大型生物制藥企業。在這個過程中,華蘭生物的參股公司華蘭基因是一塊重要拼圖。
資料顯示,華蘭基因成立于2013年,由華蘭生物和華蘭生物董事長安康分別持有40%和60%股權。2022年2月18日,華蘭疫苗被華蘭生物分拆至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被認為是“華蘭系”出現的起點,而華蘭基因被認為是有拆分潛力的下一個板塊。
截至目前,該公司未有產品上市,但根據華蘭生物2023年年報,華蘭基因共有10個單抗品種取得臨床試驗批件,正在按計劃開展臨床試驗,其中貝伐單抗已經提交產品上市注冊申請,預計2024年下半年取得生產批件。
另外,阿達木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地諾單抗正在開展Ⅲ期臨床研究;帕尼單抗和伊匹木單抗正在進行I期臨床研究,重組抗Claudin18.2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注射液、重組抗PDL1和TGFβ雙功能融合蛋白注射液、重組抗BCMA和CD3全人源雙特異性抗體注射液3個產品正準備開展I期。
這意味著公司布局10年之久的創新藥板塊終于有望兌現。不過,記者注意到這些在研產品的適應癥覆蓋非常廣泛,包括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乳腺癌、胃癌、肺癌、食道癌、黑色素瘤等實體瘤,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眼科疾病領域,而且其中多款產品的國內競爭非常激烈,對于沒有創新藥推廣經驗的華蘭生物來說,后期商業化將充滿挑戰。
4月1日,華蘭生物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與血液制品和疫苗產品相比,單抗藥物的市場規模要大得多。雖然競爭可能也比較激烈,但市場目前并未飽和,華蘭基因的產品還是要以質量、價格和品牌取勝。目前,華蘭基因正在著手建立內部銷售團隊,未來,華蘭生物將利用已有的品牌優勢和客戶關系為創新產品的商業化賦能。
另外,據公司方面透露,華蘭基因的貝伐單抗的適應癥包括轉移性結直腸癌,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肝細胞癌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