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12 11:08:56
◎很多的技術路線是基于傳統形態學的,如果轉換成數字形式的話,實際上是另外的角度和維度,這是一個新的認識世界的尺度和角度,中國學者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海醫匯理事、含元資本董事長胡煜表示:“所有成功的醫工轉化最后要落到優秀的項目和企業上。”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梁梟
得益于醫療消費需求的釋放以及政策對醫療體系的引導,中國大健康市場規模正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醫工融合”“醫工轉化”已經成為醫療行業破局的重要途徑。
“ChatGPT、Sora的橫空出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越是技術迭代的加速,越需要系統的開放,越需要生態的搭建。”4月10日上午,在由盈康一生·海醫匯舉辦的大健康生態大會暨海醫匯平臺發布儀式上,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盈康一生董事長,海醫匯理事長譚麗霞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當前大健康產業乘勢而起,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創新最活躍、發展最迅猛的新引擎之一。
醫工轉化要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生態共建共享是關鍵。4月10日,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來武在分享中強調:“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創新增長方式的發展,不僅是科技創新,還要生態創新。這個生態是要共享的,是一個具有分享意義的志同道合的聯合體。”
在張來武看來,在醫工轉化上,要靠科技創新與生態創新驅動發展來解決問題。更要基于數字化,如果未來的醫療不跟BT/IT結合,不跟大模型、專業模型結合,就無法體現我們的優勢。
當然,對醫療領域來說,數字化的一個系統性問題,這也包括血液、腦科等不同的研究門類。
“把整個機體數字化是典型的系統概念,按照這樣的發展理念,機體是復雜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一個人體都搞清楚。”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所院長、血液與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程濤認為,我們所有的器官、系統,可及性最大的系統就是血液,因為它是流動的,血液可以作為我們信息的儲存器,健康的預警器,也是諸多新藥研發的試驗田。
在程濤看來,很多的技術路線是基于傳統形態學的,如果轉換成數字形式的話,實際上是另外的角度和維度,這是一個新的認識世界的尺度和角度,中國學者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不過,從醫學科學知識的突破到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創新,再到成果落地臨床應用,這條道路并非坦途。
醫療行業相關分析認為,由于我國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總體起步遲,相關配套制度還未完善,無法應對周期長、環節多、投入高的醫學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同時,重學術、輕應用的傳統價值理念和評價導向等多方面因素,投入高、產出少、成果轉化率低,造成了目前成果轉化工作不受重視的情況。
這也從側面說明,當前我國的醫工轉化雖取得一系列成果,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譚麗霞認為,要把我們所有的科學創新轉化成車間能看到的產品,把產品轉化成商業價值,整個過程需要行業所有相關方的合力。
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時,海醫匯理事、含元資本董事長胡煜表示:“所有成功的醫工轉化最后要落到優秀的項目和企業上。”
“能不能真正把科技創新變成為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也是大健康產業參與者共同努力的點。”在譚麗霞看來,如果真正實現這個目的,那么基礎科研一定會加速,成果轉化一定會加速,臨床問題的解決一定會加速。要實現這個目的,生態共創和生態進化的能力就非常重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