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16 21:37:24
蘇劍認為,從需求來看,當前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的擴張。我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的落地。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每經編輯 陳星
4月16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4年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介紹,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6%。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38億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09846億元,增長6.0%;第三產業增加值174915億元,增長5.0%。
盛來運表示,一季度,政策效應不斷顯現,生產需求穩中有升,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市場信心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國民經濟延續回升向好態勢,開局良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比2022年至2024年各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發現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三年內同期最高水平。此外,自2022年6月以來,我國第二產業GDP當季同比增速整體呈上升趨勢。
哪些因素推動一季度GDP超預期增長?以舊換新等行動對GDP增長會產生哪些促進作用?圍繞前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
NBD:我們對比2022年至2024年各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發現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為三年內同期最高水平,您認為是什么因素推動了這種增長?
蘇劍:從需求來看,當前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的擴張。我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的落地。
雖然一季度GDP增長5.3%,可謂是開門紅,但經濟潛在風險仍然存在,有待“穩增長”政策效應進一步釋放。
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5%,增速較上年全年上漲1.5個百分點,但民間投資僅增長0.5%,低于全部投資4.0個百分點,反映出當前經濟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
另外,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2%,較2023年全年下滑0.1個百分點。受收入增速下行影響,居民消費、價格增速相對不高。
NBD:分產業看,自2022年6月以來,第二產業GDP當季同比增速整體呈上升趨勢,這是否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您認為哪些領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蘇劍:目前還很難說我國產業結構變化了,因為產業特點不同。之前幾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第三產業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接觸性服務行業。因此,當前還沒有充足證據說明中國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變化。
當前,高技術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逐漸增大,無論是供給端還是需求端,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高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
一季度,在需求端,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10.8%、12.7%,分別高于全部投資6.3、8.2個百分點;在供給端,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高于全部規上工業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NBD:近一段時間以來,發展新質生產力、以舊換新等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您如何評價它們對完成今年GDP增長預期目標發揮的作用?
蘇劍:今年國務院印發《行動方案》,以“四大行動”大力促進先進設備生產應用,推動先進產能比重持續提升,推動高質量耐用消費品更多進入居民生活。
盡管《行動方案》推出在3月份,但相關金融政策已經提前預熱,所以對一季度經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穩中有升,同比增長4.5%,比上年全年加快1.5個百分點,尤其是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明顯加快,同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穩定增長4.7%。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和人口大國,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投資將是一個年規模萬億元級別的巨大市場。同時,汽車、家電更新換代也能創造萬億元規模的市場空間,所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以舊換新等宏觀政策對全年經濟的撬動作用相當可觀,有利于實現今年的GDP增速目標。
NBD:我國一季度國民經濟開局良好,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了較好基礎。但也要看到,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經濟穩定向好基礎尚不牢固。您認為,接下來該如何更好地鞏固開門紅趨勢,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蘇劍:穩就業、穩收入是穩增長的關鍵,也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從一季度的數據可以看到,受國際環境復雜化影響,外需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導致國內高技術產業供需存在失衡風險。接下來,需要通過穩定居民收入預期,促進居民消費對高技術產品的需求,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