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直腸腫瘤中心副主任孟文建:9成以上結直腸癌患者對免疫治療不敏感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17 18:49:31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直腸腫瘤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孟文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提示,如果能實現結直腸癌的早篩早診早治,有利于大幅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甚至是實現治愈。

    ◎由于在腸癌中占比超90%的亞型(錯配修復功能正常pMMR/微衛星穩定MSS型)對免疫治療不敏感,亟需對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進行深入探索,尋找調控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關鍵基因,并確定新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

    每經記者 陳星    每經編輯 楊夏    

    日本作曲家坂本龍一先后罹患口咽癌和直腸癌后于2023年去世。在全世界范圍內,結直腸癌(CRC)是癌癥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約占所有癌癥的10%。據我國國家癌癥中心統計,2022年,結直腸癌發病率在城市地區癌癥發病中居第三位,在農村地區癌癥發病中居第二位。結直腸癌上升趨勢明顯,男性結直腸癌發病人數從2016年的第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2位。2022年,新發病例達51.7萬。

    結直腸癌是一種由一系列漸進的組織學改變所引起的異質性疾病。90%以上的腸癌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腸息肉發展成腸癌的過程最長可達10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直腸腫瘤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孟文建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提示,如果能實現結直腸癌的早篩早診早治,有利于大幅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甚至是實現治愈。

    他還提到,由于在腸癌中占比超90%的亞型(錯配修復功能正常pMMR/微衛星穩定MSS型)對免疫治療不敏感,亟需對結直腸癌的發病機制進行深入探索,尋找調控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關鍵基因,并確定新的生物標志物和治療靶點。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直腸腫瘤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孟文建。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90%以上的腸癌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

    國家癌癥中心日前發布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2022年我國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為482萬,死亡病例257萬,總體上男性發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

    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2022年,結直腸癌發病率在城市地區癌癥發病中居第三位,在農村地區癌癥發病中居第二位。此外,我國癌癥正處于發展中國家癌譜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發達國家高發的結直腸癌、肺癌、乳腺癌等發病率不斷上升。其中,結直腸癌上升最為明顯,男性結直腸癌發病人數從2016年的第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2位。2022年,新發病例達51.7萬。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結直腸腫瘤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腹腔鏡委會委員孟文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結直腸癌發病率的上升與遺傳、環境及生活因素等方式密切相關。“在生活中攝取過多的加工肉制品,而蔬菜水果等粗纖維食物攝取過少,以及久坐少動等不良生活方式,都可能增加患腸癌的風險”。另外,肥胖、吸煙飲酒習慣等均會加劇患病風險。

    除發病率上升外,孟文建在臨床診療結直腸癌的過程中也發現了這種疾病的發病新特點。他舉例稱,結直腸癌過去發病占比較高的是直腸癌,其中尤其以低位直腸癌較多。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結腸癌的發病比例在上升,直腸癌的發病率則有所下降。

    跟多種惡性腫瘤類似的是,如果能實現結直腸癌的早篩早診早治,有利于大幅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甚至是實現治愈。

    孟文建談到,腸癌的早期表現不典型,且容易與其他胃腸道問題相混淆,造成患者容易在早期錯過診斷機會,確診時已經處于疾病中晚期,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孟文建提醒,目前用于腸癌早篩的手段較豐富,使用較多的是糞便檢測和腸鏡檢查。其中,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準確性較高,一旦通過該檢查發現有異常,可以再進行腸鏡檢查。普通人群應該每年進行一次糞便檢測,40歲以上普通人群應該5至10年做一次腸鏡檢查。而高風險人群,如患過腸癌但已治愈,患潰瘍性結腸炎、炎癥性腸病、克羅恩病、多發息肉,及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應該在40歲甚至40歲之前就做腸鏡檢查。

    數據顯示,90%以上的腸癌是由腸息肉發展而來。隨著內鏡分辨率的提升,腸鏡可以對息肉的性質、浸潤深度進行判斷,最后依靠活檢結果確診。一般而言,0.5公分以下的息肉癌變風險較小,一兩公分甚至以上大小的息肉則建議內鏡處理,部分早期癌癥也能通過內鏡實現切除目的。

    “目前的早篩手段能夠在90%以上準確度基礎上提示息肉和早期腸癌,對于腸癌的早篩早診早治有重要意義”,孟文建表示。

    臨床研究表明,腸息肉發展成腸癌的過程最長可達10年,在這期間,只要及時發現并切除掉息肉,就可阻斷惡變的可能。早期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

    新靶點利于挖掘免疫療法治療潛力

    近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惡性腫瘤治療中成為新熱點,特別是在黑色素瘤、腎癌、非小細胞肺癌等“免疫治療敏感型”腫瘤中效果顯著。然而,絕大多數的結直腸癌均屬于“免疫治療不敏感型”腫瘤。因此,免疫療法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進展還相對有限。

    數據顯示,直腸癌中僅約5%的患者是錯配修復功能缺失dMMR/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型(免疫治療敏感型),而95%的直腸癌則為錯配修復功能正常pMMR/微衛星穩定MSS型(免疫治療不敏感型)。因此單純使用PD-1抑制劑治療的有效率并不能完全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所滿意。如何提高這部分人群治療效果、生存率等,一直是臨床醫學所聚焦的問題。

    孟文建談到,雖然單藥的療效有限,但放療可以通過重塑腫瘤的免疫微環境,釋放腫瘤新生抗原,促進腫瘤從“免疫治療不敏感型”向“免疫治療敏感型”轉化,因此,放療聯合免疫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協同抗腫瘤效果,這為直腸癌的傳統治療模式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北京友誼醫院張忠濤教授、姚宏偉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何偉教授為通訊作者,在Nature子刊STTT雜志發文闡述新輔助放化療+免疫治療直腸癌新療法。研究結果顯示,長程新輔助放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在局部進展期中低位直腸癌患者中實現了腫瘤明顯退縮,且患者耐受性良好。該結果為進一步推動該治療方案的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提供了基礎。

    孟文建認為,通過對結直腸癌發病機制的深入認識,更多新靶點的發現有利于挖掘免疫療法的治療潛力。

    針對結直腸癌的藥物探索仍需時日,臨床中正在通過其他手段提升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其中,MDT(多學科診治)是一大方向。孟文建表示,華西醫院從2007年開始探索結直腸癌的MDT診療,2011年前后進入常態化,現在年均以MDT模式治療患者約500例。華西醫院結直腸癌專病中心的數據顯示,以肝轉移腸癌患者為例,其原本5年生存率不到10%,經MDT診療其五年生存率可以達到30%至40%。

    最后,孟文建提醒,早篩早診仍然是提升結直腸癌治療成功率的最重要手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結直腸癌 腫瘤 醫院 免疫治療 癌癥 早篩 華西醫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