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4 22:20:17
每經記者 段思瑤 每經編輯 裴健如
科技飛速發展和全球化深入推進,為出行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這場變革如同翻涌的浪潮,不僅深刻改變了出行產業的格局,更重塑了整個行業的生態。
每日經濟新聞圖
在這場變革中,“AI算法”如何重構未來出行生態?出行領域將涌現哪些新商業模式?4月23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4美好出行MaaS沙龍”,邀請到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紀雪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應用與消費者研究分會副秘書長常亮,耀出行首席執行官楊廣,一嗨出行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戰略官蔡禮洪,T3出行副總裁李京峰等專家學者和企業高管,聚焦出行產業變革趨勢,探索發展新路徑。
與此同時,每日經濟新聞還聯合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發布《政策引導下的新出行業態演變與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網約車行業生態正在朝著多元化走向發展,同時無人駕駛出租車已成為重點發展方向。
AI大模型帶來技術創新
得益于政策積極引導,網約車行業的生態體系正逐漸展現出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特點。
《報告》顯示,2010~2016年,行業以C2C模式為主,以個人的車輛服務不同的用戶。伴隨合規化運營,要求申領運輸證,很多租賃公司成立,這時的業態演變成B2C為主。從2021年至今,行業生態變得更加多元,逐步走向B2C + B2B2C模式。
與此同時,在新技術的影響下進行演變,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成為網約車行業重點發展方向。“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化是必然方向,但也需要進行持續探索。”紀雪洪認為,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化大體可分為三個關鍵階段,包括路測與運營試點階段、車型量產階段、規模化運營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相關政策支持。
不過,當前業內對無人駕駛出租車(L4級)商業化仍存在一定爭論。“有一些樂觀的觀點認為無人駕駛出租車商業化在近2~3年就能實現,另有一種觀點則認為自動駕駛的一些長尾效應很難得到解決。”紀雪洪認為,綜合目前產業發展態勢和相關政策引導,到2030年,無人駕駛出租車(L4級)的普及率預計在20%左右。
在出行市場,發展迅猛的共享電動兩輪車同樣備受關注?!秷蟾妗凤@示,截至2023年1月,行業內約有140多家運營企業。其中,美團、青桔、哈啰三家公司合計市場份額占比達到60%以上,呈現“三足鼎立”的市場結構。
紀雪洪建議:“由政府部門設立共享電單車共管平臺,由運營企業與第三方運維公司簽訂委托無差別管理服務的方式,提升共享電單車停放秩序;科學評估共享電動自行車的發展影響,明確發展定位;構建評價指標、碳測計算標準與全生命周期減碳任務和監管激勵機制;制定共享電單車維護回收機制等。”
在5G、AI、物聯網等技術驅動下,汽車已經從單純的運輸工具變成了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終端,特別是AI大模型的出現,帶來了技術范式創新,它在汽車產業的落地,將對智慧城市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中國所有的企業都必須重視當前這次人工智能的迭代和變化。在很多關鍵領域,未來5~10年,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影響完全不亞于互聯網誕生的那次(影響)。”楊廣認為,AI大模型將會重構不少行業。
核心是服務司機和用戶
據李京峰透露:“目前,我們已經把AI大模型應用于網約車的三大主要方向,司乘服務、智能調度和安全保障這三大場景。我們測算下來,通過大模型能力的引入,客服的效率大概能提升10%,每天大約能夠給整個客服團隊節省上百個小時的人工工作時間。”
蔡禮洪則認為:“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講,有了AI賦能,預訂效率會有一個量級的提升;從企業運營的效率角度來講,可以通過AI降本增效。”
不過,AI大模型給出行行業帶來機遇的同時,挑戰也存在。“第一個挑戰是,現階段AI大模型還不足夠成熟、不夠準確;第二個挑戰是,大模型還缺乏地圖信息、結構化數據等方面的能力。”李京峰認為,這就需要在實際應用和實際場景中,從產品、技術角度結合大模型、地圖的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一起去解決這個問題。
隨著AI大模型、自動駕駛等新技術在新出行領域應用,出行行業新的變化出現。
“未來5~10年,甚至可能會更快,自動駕駛就會大規模落地。我們的整體判斷是,自動駕駛會起到主導作用,全無人L4級別的Robotaxi是今后網約車發展不可逆的趨勢。”李京峰表示,在這個過程中會循序漸進,先在某些城市試點,然后單個城市開放,最后過渡到全國開放。
新技術帶來的變化,對出行公司的服務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覺得出行企業的核心,是要服務好司機和用戶,這才是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我們也在呼吁政府等各方作一些相應的政策解綁。”常亮表示。
除了科技,以電動化為引領的能源變革也給汽車產業帶來深遠影響,進而也影響到出行方式,低碳智慧出行應運而生。“新能源的滲透率越來越高,對用戶體驗、使用成本等方面都帶來了質的飛躍。”據蔡禮洪透露,目前一嗨出行投放的新能源車達到了1萬多輛。
“在大多數網約車領域,司機逐步用純電動車輛,主要得益于基礎設施的完善和車輛水平的提升。同時,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智能化車輛、相關基礎設施完善,擁抱智慧出行,這是我們所期待的。”紀雪洪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